字词 | 海浮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浮石 【概况】: 异名 石花(《本草衍义》),浮海石(《本草衍义》),海石(《丹溪心法》),浮水石(《医林纂要》),白浮石(《本事方》),水泡石(《东医宝鉴》),羊肚石(《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 为胞孔苔虫科动物脊突苔虫。药用其下燥骨骼。 原动物 一般指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或瘤苔虫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 历史 浮海石原名石花,最早记载于《本草衍义》。并谓:“石花,白色,圆如覆大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搓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细纹起,以指撩之,铮铮然有声,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其体甚脆,不禁触击。”所述的性状、质地与现今浮海石即脊突苔虫或瘤苔虫的骨骼基本符合。《中国药典1977年版》曾有收载。至于石花的基源,《中药志》第4册(1961年版)记载为浜珊瑚科动物黑浜珊瑚的骨骼,有人认为此基源是正确的。 另据报道山东渤海沿岸产一种小海浮石,系苔藓虫类生物化石,呈浅黄色调的灰白色方解石。为地区习惯用药。 形态 脊突苔虫为固著生活的水生群体动物。雌雄同体。 群体常呈树枝状。个体很小,为囊状。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形成群体之骨骼。 体前端有口,口缘有马蹄状的突起,其上生多数触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肛门亦在体之前端。 瘤苔虫与脊突苔虫形态近似,群体呈肿瘤状,淡黄褐色。 生境与分布 脊突苔虫常附著于海滨岩礁上。 瘤苔虫常附著于海藻、柳珊瑚、岩石上。两者均分布于中国南方沿海各地。。【生药】: 采集 夏、秋两季,自海中捞出或升潮时随海水浮在沙滩上,退潮后即可收集,用清水洗去盐质及泥沙,晒干。 产于浙江、福建、广东。 鉴别 性状 脊突苔虫 骨骼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一般直径2~5cm。灰白色或淡黄白色。 一面略平坦,另面多突起呈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2~5mm,直径约2mm,先端多折断,多数完整者钝圆。 体轻,质软而脆,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气微腥,味微咸。入水不沉。 瘤苔虫 骨骼为不规则块状,直径1~3cm;多为碎块。 珊瑚状分枝短,直径约4mm,先端钝圆,很少折断。 灰黄色或灰黑色。 理化 ❶ 取本品适量,加稀盐酸,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导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 加工炮制 常用的炮制品有浮海石和煅浮海石。 ❶ 浮海石 洗净,打成小块,用水漂至水无咸味,取出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主要化学成分为CaCO3[1]。 据有关资料记载含CaO为39.48%,MgO3.58%,Al2O34.03%,SiO21.63%,Fe2O30.38%,Na2O0.83%,K2O0.21%。尚含Sr、P、Ti、Zn、Mn、Cu、Mo、Co等微量元素[2]。 参考文献 [1] 中药材鉴别手册.科学出版社,1972∶385 [2] 矿物药学术会议论文集,1989∶103。【药性】: 性味 咸,寒。 ❶ 《本草拾遗》:“平。” 归经 入肺、胃经。 ❶ 《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功效 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 主治 痰热喘嗽,老痰结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 ❶ 陶弘景:“止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飞点眼。 使用注意 虚寒咳嗽忌服。 《本草从新》:“多服损人气血。”。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木通、赤苓、麦冬,治小肠疝气,茎缩囊肿。 ❷ 配桃仁、大黄,治疳疮不愈。 方选和验方 ❶ 海浮石滑石散(《医学从众录》)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海浮石、飞滑石、杏仁各12g,薄荷6g。 上为极细末。每服6g,用百部煎汤调下。 ❷ 《丹溪心法》:“治诸疝:海石、香附。为末,生姜汁调下。亦治心痛。 ” ” ❺ 耆老丹(《普济方》)治疔疮,发背,恶疮:白浮石15g,没药6g。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 每服6丸,冷酒送下。 上为细末。每用0.2g,吹入耳中。 ❼ 《儒门事亲》:“治疳疮久不愈:海浮石(烧红醋淬数次)、金银花。上海石二停,金银花一停,同为细末。每服7.5g,如签茶一般,日用2服。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 ” ”。 【医药家论述】: ❶ 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