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流行性出血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等为特征。本病属中医学“瘟疫”、“疫斑”、“疫疹”等病范畴。 〔病因病机〕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RNA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一般化学及物理消毒,均可使其灭活。其发病过程复杂,与病毒及其产物直接损伤,尤其是与广泛的血管损伤、机体免疫反应、Ⅰ型和Ⅲ型变态反应参与有关。 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损伤。管腔内微栓形成,引起各组织和器官充血、出血,甚至坏死。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外感瘟邪疫毒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有两个流行高峰,每年10月到次年1月,4月到6月为另一小高峰。 一、三大主症 发热:出血(包括渗出),肾损害。 1.发热多为急起发热,呈高热,持续3~7天。有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及胃肠道症状。 2.充血、出血和外渗体征特点是眼结膜充血、水肿和出血。眼睑和球结膜水肿,重者球结膜突出如水泡称为“鱼泡眼”;颜面、颈和上胸部皮肤充血如酒醉貌。软腭部充血和有出血点,腋下、胸背部皮肤有出血,形如搔抓样和条痕样。 3.肾脏受损:发病初即有少尿倾向,发展成为急性肾衰症征。 典型患儿有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1)白细胞总数升高,少数有类白血病样反应;淋巴细胞增高,可有异型淋巴细胞。 (2)血小板明显减少,并有异形血小板。 (3)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晚期和低血压期,由于血液浓缩有明显升高。 2.尿常规 (1)蛋白尿: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具有诊断意义。 (2)膜状物。 3.肾功能 (1)尿稀释、浓缩功能异常。 (2)氮质血症:少数患者于发热晚期即有血尿素氮升高,多数于低血压期始升高,于少尿期和多尿早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4.凝血功能检查 (1)发热期即有Ⅷ因子,相关抗原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其粘附、凝聚及释放功能降低。 (2)DIC:DIC早期是高凝阶段,其后多在少尿期为低凝阶段,血小板更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继发性纤溶亢进血FDP增加。3P试验、乙醇胶试验阳性。 5.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和尿液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IgM抗体1∶20为阳性,IgG抗体1∶40为阳性,病程中滴度上升4倍为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1.败血症:多可找到原发病灶,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无五期经过;血培养可有致病菌。 2.急性肾小球肾炎:常有浮肿、少尿、高血压,无明显毒血症症状;血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 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外,无其他发热中毒症状及“三痛”、“三红”等临床表现,亦无低血压休克及肾损害等。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气营两燔 高热持续,面潮红,口渴,目赤,皮肤粘膜隐隐瘀斑,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舌红或绛,苔黄或糙,脉数。 二、毒闭热厥 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面赤气粗,神志淡漠,甚至神昏谵语,口渴欲饮,肢厥,胸腹灼热,或便秘尿赤,或肌肤斑疹隐隐,舌红或绛,脉细数。 三、正虚阳脱 面色苍白,唇绀,不发热,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神情淡漠,舌淡苔白,脉微细或沉伏。 四、瘀热蕴结 少腹胀满,腹痛,拒按,便秘,小便短涩或尿闭不通,或有血尿,或有身热,舌红绛,苔黄糙,脉滑数。 五、肾气不固 小便频数,尿多清长,口渴多饮,头昏腰酸,神疲乏力,嗜睡,易汗,舌淡,苔黄或白,脉细无力。 六、气阴两伤 神疲乏力,短气,口咽干燥,心悸,易汗出,心烦口干,腰酸尿频,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二、发热期 主要是一般和对症治疗。 1.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2.呕吐:可予灭吐灵肌注或VitB6 25mg静滴。 3.出血:明显者可给止血敏、VitK1、VitC静滴。 4.中毒症状者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滴。 5.抗病毒治疗:可用病毒唑10mg/kg溶于葡萄糖液中静滴,连用4个月。 三、低血压休克期 参照“感染性休克”节治疗。 四、少尿期 参照“肾功能衰竭”节治疗。 五、多尿期 要补充足量液体及电解质等,并以口服补液为宜。 六、恢复期 无需特殊治疗,应补充营养,继续休息逐渐恢复活动。 七、中医分型治疗 1.气营两燔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护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大青叶 银花 青蒿 知母 黄芩 生地 丹皮 赤芍 玄参 生石膏 大黄 加减:瘀斑衄血加紫草、丹参;腹痛腹泻加葛根、黄连。 2.毒闭热厥 治法:清热宣郁,行气开闭 方药:回逆散合承气白虎汤加减 柴胡 知母 生大黄 枳实 丹参 郁金 石菖蒲 生石膏。 加减:热甚加黄连;昏迷加安宫牛黄丸另服。 3.正虚阳脱 治法:扶正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 人参 附子 五味子 龙牡各 桂枝 炙甘草 加减:颧红唇干,神烦不安加玉竹、麦冬。 4.瘀热蕴结 治法:泻下通瘀,解毒泄浊。 方药:桃仁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加减。 大黄 枳实 桃仁 玄明粉(冲) 生地 麦冬 猪苓 土茯苓 虎杖 泽兰 加减:水邪犯肺加葶苈子、桑白皮;阴伤明显加玄参。 5.肾气不固 治法:补肾固摄,益气生津。 方药:固肾缩泉汤。 熟地 山药 山萸肉 炙黄芪 覆盆子 五味子 茯苓 丹皮 加减:下焦蕴热加黄柏、知母;四肢欠温加鹿角胶(烊化)。 6.气阴两伤 治法:补气生津,养胃益阴。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 麦冬 玉竹 天花粉 生地 玄参 白术 芦根 加减:潮热盗汗加银柴胡;多汗加煅牡蛎、五味子。 八、中成药 1.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注,用于高热不退。 2.醒脑净注射液:每次2~4ml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用于昏迷。 3.玉枢丹:每次1g,每日2次,内服,用于恶心呕吐者。 4.安宫牛黄丸:每服1/2~1粒,每日2次,用于窍闭神昏。 九、单方验方 生姜少许,捣汁涂舌或内服,用于频繁呕吐者。 十、针灸疗法 高热,针刺大椎、曲池、少商及十宣;频繁呕吐,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昏迷,针刺人中、少冲。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黄芪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作用,黄芪多糖和黄芪皂甙甲可促进蛋白质和核酸代谢,所含生物碱、黄酮类部分和甙类部分还有抗病毒作用;此外对人和动物均有利尿作用。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影响凝血因子,降低血浆粘度,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白茅根煎剂和水浸剂具有利尿作用,给药5~10天,利尿作用最为显著,此作用与其含多量钾盐有关。泽兰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可明显改善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微循环障碍。猪苓利尿作用强大,增加尿量的同时,可促进NaK、Ca、Mg等电解质的排泄,利尿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