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雒)阳
古都名。 西周时,成王建雒邑(包括成周城与王城)为东都,东周时迁都于此。因其地在雒水之阳,战国时改称雒阳。 三国魏时改称洛阳。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始)、隋(炀帝时)、武周、五代唐等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金时,以为陪都。成周城故址相传在今洛阳市东白马寺一带,王城故址在今洛阳市西王城公园一带。东汉、西晋、北魏故城在原成周城基础上加以扩建,规模可观,城呈长方形,东西约六里,南北约八里。北魏时扩至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城中心为宫城、殿址密集。东汉永平十一年(63),明帝时于城西建*白马寺。北魏时佛寺大盛,多达一千三百余所。隋唐五代时故城系由原王城故址加以扩建,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武周时增筑。 平面略呈方形,周长约七十里,有三市一百零三坊,居住人口近百万。金代改筑今洛阳城,元、明、清袭用,规模仅及隋唐故城约八分之一。 汉晋、隋唐时,洛阳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为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汉魏洛阳故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