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洋务派办海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洋务派办海军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创办海军的过程。 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再次提出建立海军之议。他认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清廷批准了左宗棠的建议。 于是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各以造船为重点,仿照西法制造兵船,用以装备海军。1874年丁日昌提议沿海建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 1875年6月,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调拨粤海关、江海关等税银和江浙等省厘金每年400万两作为筹办海军经费,准备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海军三大支。后为集中使用经费,决定先满足北洋需要,所余再解往南洋。 沈葆桢死后,海军大权集于李鸿章一身。他在天津设立水师营务处,办理海军事务。 1876年决定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等国,学习驾驶、作战技术。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水师学堂,任命留英回国的严复为总教习,训练北洋系海军军官。 1879年,李鸿章受赫德欺骗,从英国买回“龙骧”、“虎威”等8号蚊子船,两年内船底钢板锈蚀,机器松损,只好花费巨款大修。后李鸿章以蚊子船无用为由,又用银300万两向德国购买“定远”、“镇远”两铁甲舰。 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约南洋有军舰17艘,北洋15艘,福建11艘。 1884年6月中法战争爆发。8月法国远东舰队驶入闽江口,马尾一战,福建海军全军覆没,福州船政局亦遭摧毁。曾国荃控制的南洋海军也受损失。北洋海军置于战外,实力得到保存。李鸿章以福建海战为例,借口中国自制兵船敌不过外国舰队,不惜巨款大规模地向英、法购买铁甲舰。 在向英国订购“致远”、“靖远”两舰后,又向法国订购“经远”、“来远”两舰。 1885年向德国购买的“定远”、“镇远”等舰连同教练,开到中国。这两艘铁甲舰各有7,335吨,是当时清朝最大的主力舰船。10月正式设立海军衙门,以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衙门,庆郡王奕劻与李鸿章为会办,海军大权实落于李鸿章之手。 李鸿章还先后在大沽、旅顺建船坞,修建旅顺、威海卫等处炮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拥有军舰22艘,17艘购自外洋,5艘自己制造。李鸿章聘请英国人琅威理和德国人式百岭为海军教习,一切军事操演等大权,都操在洋教习手中。李鸿章在1891年第一次检阅北洋海军后自我吹嘘说:“以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清政府建立海军的计划至此彻底破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