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铠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铠甲kǎijiǎ〈名〉古人作战时穿的保护身体的衣服,多用金属、皮革制成:赶制铠甲│身披铠甲。 铠甲kǎijiǎ古代兵士打仗穿的保护服。 铠甲kǎijiǎ【释义】 铠甲古代军中护身的甲衣。《韩非子·五蠹》:“~不坚者伤乎体。”曹操《蒿里行》:“~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铠甲 铠甲甲(战甲;衣甲;金~;银~;铁甲;片~;锁甲;锁子甲;金锁甲;锁子错甲) 铠(铠仗;铁铠;钢铠;重~;锁子铠) 介(战介)函 铁衣 金锁 ☚ 头盔 子弹 ☛ 铠甲古代战士护身用具。初以犀皮、牛皮为之。战国时,始盛行“铁甲”。《韩非子·五蠹》:“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参见“甲”、“犀甲”、“铁甲”条。 铠甲kǎijiǎ❶军士披挂在身上的护身服装。原始社会就有以藤木、兽皮为原料粗制而成的甲。夏商时代有皮制防身甲。周代还出现了青铜胸甲,战国后期,铁制铠甲开始出现。到了汉代,铠甲结构日益完善,铁制铠甲数量增加,坚度增强,类型增多,防护身体的部位增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明光铠、两当铠等一些新型的铠甲。隋唐时期,铠甲种类更加丰富,形制完备,注重装饰,华丽美观。《唐六典》记载:“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乌槌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布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到了宋代,铠甲制造更加精坚,形成完整的官定制度。到明清时期铁制或皮制铠甲仍被用来装备军队,清代铠甲之制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19世纪末,枪炮代替了冷兵器,铠甲业逐渐退出战场。《韩非子·五蠹》:“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淮南子·说林训》:“或射之,则被铠甲。”《周礼·夏官·司甲》:“司甲,下大夫二人。”唐贾公彦疏:“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金谓之铠。”唐柳宗元《禡牙文》:“镞刃锋锷,毕集于凶躬,铠甲干盾,咸完于义驱。”《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器仗铠甲,任意取办。” 秦代陶俑所披铠甲 各式铠甲 铠甲清代铠甲之制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其式分为上下两部。上为甲衣,下为围裳。以绸缎为表,里衬以棉,上缀金属泡钉,绣有各种纹饰,以别等级。甲衣上端为护肩,下为护腋,胸、背部各缀一金属护心镜,前镜下方佩一梯形护腹,又称 “前挡”,腰左侧为“左挡”、右侧以箭囊代之。围裳为左右两幅,穿时以带系于腰间,正中接缝处覆有“襞膝”,上绣虎头纹。除护肩以带系结,余者均以纽扣组装成服。穿法从下而上,先围裳、再甲衣、后盔帽。 铠甲古代军人穿着在身上的防护装具。先秦时多用皮革制造,称作“甲”。战国后期开始用铁制造,改称“铠”。唐宋以后,制作的材料增多,通常连称为“铠甲”。宋明時一度出现棉甲、纸甲,虽不如铁甲坚硬,但轻便灵活,封矢铁、刃锋亦有防护功能。少数民族地区,有使用藤甲者。清末出现近代火器后,铠甲遂渐废止。《周礼·夏官·司甲》:“司甲,下大夫二人”。贾公彦疏:“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金谓之铠。” 铠甲 铠甲用来保护身体具有防御功能的特殊衣着。凡用金属制作的称为“铠”, 用皮革或其它材料制成的叫“甲”,通称为“铠甲”。根据保护的部位,铠甲各有不同名称:用于护头的称为“胄”,护身躯的称“身甲”;护肩的称“披膊”;护臂的称“臂护”;护手的称“护手甲”;护膝的称“膝裙”;护小腿的称“吊腿”。历史上,“甲”的出现很早,传说是蚩尤首先使用的。考古资料证明,殷周时代,甲已相当普遍。最初,甲用整片兽皮制成,逐渐发展为用小块甲片编缀成整领甲衣。春秋战国时,皮革甲衣制作达到了新的高度,有了规范式样。专事皮甲制作的工匠称之为“函人”。甲衣材料除牛皮外,还有犀、兕等兽皮。也有用两层皮革合成的, 谓之 “合甲”。战国以后出现了“铁甲”。汉以后的“铠”,制作精致,形式多样,护及全身上下。直到火药普遍使用,铠甲逐渐被淘汰。清朝覆灭后,铠甲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战袍 兜鍪 ☛ 铠甲amou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