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中药名。 见《滇南本草》。别名:鳛、鳅、鳅鱼,和鳅。为鳅科动物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的肉或全体。栖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中,喜居于静水底层。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全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味甘,性平,入脾经。 补中气,祛湿邪。治消渴,阳萎,传染性肝炎,痔疮,疥癣。 内服:煮食或烧存性入散剂。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❶ 治阳事不起:泥鳅煮食之(《濒湖集简方》)。 ❷ 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泥鳅炖豆腐食。 ❸ 治久疮不愈合:泥鳅醋灸为末,掺患处。 ❹ 治上下肢肌肉隆起处肿痛:泥鳅合食盐、冷饭粒捣敷患者(上3方出《泉州本草》)。 ❺ 调中收痔:鳅鱼同米粉煮羹食。 ❻ 治湿热皮肤起疹发痒:泥鳅、鱼鳅串、侧耳根、蒲公英。 共炖汤服。 ❼ 治疥癣发痒:泥鳅、侧耳根、鱼鳅串、老君须、一枝箭。 共炖汤服(上3方出《四川中药志》)。现代临床用之治疗传染性肝炎:取活泥鳅放清水中养1天,使其肠内容物排净,然后用干燥箱烘干研粉,每次10克,日服3次。 本品可食部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肉脂肪中含脂肪酸。全体含维生素A、B1、B2、PP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