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沙苑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沙苑子 中药名。 出《临证指南医案》。别名:沙苑蒺藜,同洲白蒺藜,夏黄草,沙蒺藜,潼蒺藜。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或华黄芪Astragalus chinesis L.的种子。 ❶ 扁茎黄芪,又称:蔓黄芪。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可达1米以上,全体被短硬毛。主根粗长。 茎略扁,偃卧。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具短柄;托叶小,披针形;叶柄短,叶片椭圆形,长6~14毫米,宽3~7毫米,先端钝或微缺。 有细尖,基部钝形或钝圆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 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细长;小花3~9朵,梗基部有1线状披针形的小苞片;花萼钟形,绿色;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爪,雄蕊10,9枚合生,1枚分离;雌蕊超出雄蕊之外,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有柄。荚果纺缍形,长3~4厘米,先端有较长的尖喙,腹背稍扁,被黑色短硬毛,内含种子20~30粒。种子圆肾形。 生于山野。分布辽宁、吉林、河北、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等地。 ❷ 华黄芪,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 茎直立,有条陵,近无毛。 单数羽状复叶,长8~12厘米;小叶21~31,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5~2厘米,宽5~9毫米,先端钝,有短尖,基部圆形或渐狭,上面无毛,下面疏生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多数;萼钟状,膜质;花冠黄色;子房有长柄。 荚果椭圆形,长1~1.5厘米,宽8~10毫米,革质,膨胀,密生横纹,成熟后开裂。种子10~12,肾形,种脐凹陷较深,黄褐色。 生于山坡、路旁、砂地、河边。 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以及东北诸省。 亦有栽培。秋末冬初,果实成熟而尚未开裂时连茎割下,晒干后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再晒干。 药材有二: 质坚硬不易破碎。子叶2枚淡黄色,略为椭圆形,胚根弯曲。 无臭,味淡,嚼之有豆腥气。以饱满、均匀者为佳。 主产陕西、山西等地。 ❷ 华黄花的干燥种子呈较规则的肾形,颗粒饱满,长2~2.8毫米,宽1.8~2毫米。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光滑。腹面中央凹陷处有种脐。 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主产河北。沙苑子:拣去杂质,漂净泥沙,捞出,晒干。 盐炒苑子:取净沙苑子,用盐水喷拌均匀,置锅内,文火微炒至干燥,取出放凉(每沙苑子50千克,用盐1千克,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味甘、性温。入肝、肾、心经。补益肝肾,明目固精。 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遗精早泄,小便频数,遗尿,尿血,白带。 《本草纲目》:“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本草从新》:“补肾,强阴,益精,明目。治带下,痔漏,阴 性能固精。”《会约医镜》:“止遗沥,尿血,缩小便。”内服:煎汤,6~9克;或入丸、散。 水煎,日服2次。 ❸ 治脾胃虚,饮食不消,湿热成臌胀者:沙苑子60克(酒拌炒),苍术240克(米泔水浸2日,晒干,炒)。 共研为末。每服9克,米汤调服(《本草汇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