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思维
把握思维对象的共性或共同之点的思维活动。 在人类历史上,求同思维较早地被人们论证和运用。最初的理论形态是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 到了近代,以科学形式论证求同思维的是培根的《新工具》。 在现代,求同思维最集中的理论形式是逻辑经验主义。 亚里士多德和培根的工具论,都以分析经验为基础,逻辑经验主义则把马赫的实证论与现代数理逻辑相结合,也把经验作为认识的对象。与历史上的哲学家把经验作为认识对象一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求同思维,也是以经验为基础和出发点,在对象世界中寻求共同性和相似性。求同思维的工具主要是归纳法,其思维规则是从个别的事实或经验出发,通过比较、分析,上升到一般的规律的或理论的认识。求同思维的特征有:(1)肯定性。 它是以肯定事物的共性、肯定已有认识的真理性为目的的思维活动。(2)程序性。求同思维总是要遵守一定的常规惯例,按照已有的观念和原则运作。(3)统一性。 求同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统一认识,并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