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毛蕊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毛蕊花 【名称出处】:《云南中草药选》 【概况】: 异名 牛耳草(《新疆中草药手册》),大毛叶、一柱香(《云南中草药》),虎尾鞭、霸王鞭(《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基源 为玄参科毛蕊花属植物毛蕊花的全草。毛蕊花属全世界约300种,中国约6种。 原植物 毛蕊花Verbascum thapsus L. 形态 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5m,全体密被黄色绵毛。 单叶互生,基生叶具短柄,大而丛状密聚,叶片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20cm,宽3~5cm,边缘具浅圆齿;茎上部叶渐少,叶片卵形、椭圆形至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楔状下延,近无柄。 总状花序顶生或有分枝而成圆锥形,长达25cm,花密集,数朵簇生;苞片卵状披针形;花梗粗短;花萼5裂,裂片狭披针形,长3~4.5mm;花冠黄色,5裂,径约1.5cm,内面光滑,外面被星状毛;二强雄蕊,花丝有绵毛,花药肾形。蒴果卵圆形或球形,淡棕黄色,长6~7mm,长于宿萼,有腺点,熟时开裂为2果瓣。种子多数。花果期3~8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7卷.第2分册.16页,图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400~3200m的山坡草地、空旷地、荒地或河岸草地上。分布于新疆、浙江、四川、云南、西藏。。【生药】: 栽培 宜向阳而温暖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而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好。 用种子繁殖,于9~10月播种。多采用直播,按行株距各50cm开穴,深6~7cm,施入人畜粪水,稍加盖土,然后将种子拌入草木灰或细土后播下,再覆土2cm,每亩用种子100~150g。当幼苗长有3~4片真叶时间苗、补苗,每穴留苗1~2株。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 越冬前结合中耕进行培土。病害有根腐病,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消毁,需用50%退菌特粉剂800~1000倍液浇灌。 采集 夏、秋季采集,鲜用或阴干。 贮藏 阴干用者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全草含桃叶珊瑚甙(Auculin),有泻下和促进尿酸的排泄作用,梓醇(Catalpol)和棉子糖-水苏糖等多种低聚糖[1,2]以及香豆素[1]。 根中含毛蕊草糖(Verbascose)、香豆素(Coumarin)、桃叶珊瑚甙(比全草多),尚含果胶6.6%及水苏糖、庚糖、辛糖、壬糖等[2,3]。叶中含鱼藤酮(Rotenone)和香豆素[2,3]。 花中含毛蕊酸(Thapsic acid,即十六烷二酸)[3]。 参考文献 [1]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02,185,257 [2]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45 [3]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49。 【药理】: 桃叶珊瑚甙、梓醇均有泻下作用[1,2],小鼠泻下的ED50为0.32~0.39g/kg,前者能促进尿酸排泄[3],后者有利尿作用[4],香豆素ig250mg/kg,对正常及糖尿病大鼠有降血糖作用[5]。叶含鱼藤酮对昆虫及鱼的毒性很强,但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却很轻,常用作杀虫剂和毒鱼剂;曾外用于治疗疥癣,但对皮肤中抵抗力弱的部位易引起皮肤炎,极度瘙痒或轻度疼痛,发赤[6]。 参考文献 [1]Planta Med 1974;25:285 [2]生药学杂志(日) 1968;22:147 [3]医学中央杂志(日) 1953;106:49 [4]药学杂志(日) 1963;83:635,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4;60:1455 [5]J Nat Prod 1976;39(6):420 [6]药学通报 1953,1(7):272 【药性】: 性味 辛、苦,寒。 ❶ 《云南中草药》:“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止血散瘀。 主治 肺炎,慢性阑尾炎,疮毒,跌打损伤,创伤出血。 ❶ 《云南中草药》:“消炎、止血,拔毒。治疮毒,刀枪伤,跌打损伤。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研末或捣烂外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慢性阑尾炎:毛蕊花30g。水煎后,红糖为引,内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