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毛慈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毛慈姑 【概况】: 异名 金灯(《本草拾遗》),鹿蹄草(《经验方》),山茨菰(《百一选方》),山茨茹(《滇南本草》),山慈姑(《本草拾遗》)。 基源 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的假鳞茎。杜鹃兰属全世界约7种,中国约4种。 除杜鹃兰外,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P.delavayi Rolfe;P.pogonioides Rolfe)及云南独蒜兰P.yunnanensis(Rolfe)Rolfe(P.chiwuana T.Tang et F.T.Wang)的假鳞茎亦作毛慈姑入药。 原植物 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C.variabilis(Bl.)Nakai),又名泥宾子(四川),三道箍、三道圈、朝天一柱香(贵州)。 历史 古代本草未见毛慈姑之名。只有山慈姑。山慈姑始见于《本草拾遗》,其后各种主要本草均有收载。陈藏器谓:“山慈姑生山中湿地,叶似车前,根姆似慈姑。”李时珍曰:“山慈姑处处有之。冬月生叶,如水仙花之叶而狭。 二月中抽茎,如箭杆,高尺许。茎端开花白色,亦有红色、黄色者,上有黑点,其花乃众花簇成一朵,如丝纽诚可爱。 三月结子,有三棱。四月初苗枯,即掘取其根,状如慈姑及小蒜,迟则苗腐难寻矣。根苗与老鸦蒜极相类,但根无毛,慈姑有毛壳包裹为异尔,用之去毛壳。 ”从以上描述分析,可见陈藏器所指的山慈姑应为兰科植物杜鹃兰,而李时珍所指的山慈姑除兰科植物杜鹃兰外,还可能包括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er。 形态 假鳞茎聚生,近球形,顶生1叶,很少具2叶,少有花先于叶者。叶片椭圆形,长达45cm,宽4~8cm,顶端急尖,基部变窄为柄。 花葶侧生于假鳞茎顶端,直立,粗壮,通常高出叶外,疏生2枚筒状鞘。总状花序疏生多数花,花偏向一侧,紫红色,花苞片狭披针形,等长于或短于花梗;花被片呈筒状,顶端略形展;萼片和花瓣近等长,倒披针形,长约3.5cm,中上部宽约4mm,顶端急尖。 唇瓣近匙形、与萼片近等长,基部浅囊状,两侧边缘略向上反折,前端扩大并为3裂,侧裂片狭小,中裂片长圆形,基部具1个紧贴或多少分离的附属物;合蕊柱纤细,略短于萼片。花期5~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743页,图8315)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和长江以南各地。 日本、泰国、尼泊尔、锡金也有分布。 独蒜兰与杜鹃兰的主要区别在于假鳞茎非聚生,叶脱落后顶端残留齿环;叶小,1枚,宽1.5~3.5cm;花葶顶生,花仅1~2朵;花被片张开;花叶同时出现;花苞片长于子房或等长。 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21页,图16) 。【生药】:采集 夏季挖取假球茎,除去茎叶,抖净泥土,晒干。 有的地区在秋季花谢后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沙,置沸水锅上蒸至透心,取出摊开晒干或烘干。 鉴别 性状 杜鹃兰假鳞茎呈不规则扁球形,顶端渐突起,有叶柄痕,其旁或有花葶痕,基部呈脐状,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分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纵沟,膨大部分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的有鳞片干枯腐烂后留下的须状维管束。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略粉质(加工品黄白色,角质)。 气微,味淡,带粘性。 独蒜兰假鳞茎呈圆球形或不规则块状,直径1~1.5cm,顶端渐突起,基部脐状,有须根或须根痕;撞去表皮者表面黄白色、浅黄色或灰黄色,带有表皮者浅棕色或棕色,光滑,或有皱纹及深沟。质坚硬,难折断,断面角质半透明。 气微弱,味淡微苦,稍粘。 显微 独蒜兰横切面:最外层为1列扁平的表皮细胞;其内有2~3列厚壁细胞,再向内为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含粘液质,并含有淀粉粒;近表皮处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长70~150μm。 维管束散在,外韧型。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15) 独蒜兰 粉末:淡黄棕色。气微,味淡苦,带粘液性。 ❶ 粘液细胞(用水装片观察)极大,呈类圆形或近椭圆形,直径178~397μm,细胞中充满细小的颗粒状粘液质。 ❷ 针晶束颇多,存在于粘液细胞或薄壁细胞中,有时散在;针晶细小,长19~67μm。 (图见《中药粉末显微鉴别手册》,第1卷,图26A)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毛须,洗净,干燥;或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捣碎用亦可。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含有葡萄糖配甘露糖(由甘露糖:葡萄糖2∶1聚成)的低聚糖[1]。还分离得到2种具抗高血压活性的成分[2],杜鹃兰素Ⅰ(Cremastosine Ⅰ)与杜鹃兰素Ⅱ(Cremastosine Ⅱ)。 参考文献 [1]最新生药化学,广州书店,1962:35 [2]CA 1982:97:44310h 【药性】: 性味 甘、微辛,凉。 ❶ 《本草拾遗》:“有小毒。” 归经 入肝、脾经。 ❶ 《滇南本草》:“入肝、肺二经。” 功效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主治 痈肿疔毒,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蛇虫咬伤。 自《本草拾遗》:“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磨敷之,亦除皯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正虚体弱患者慎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配银花、五倍子、苍耳子、朱砂等,治疔痈恶疮,瘰疬结核,蝎螯虫咬等。 方选和验方 ❶ 玉枢丹(《外科精要》),即解毒万病丸(《百一选方》)治痈疽恶疮,汤、火、蛇、虫、犬、兽所伤,时行瘟疫,山岚瘴气,喉闭喉阻,久病劳瘵;解菌覃菰子、砒石毒药,死牛、马、河豚鱼毒:文蛤90g,山慈姑60g,麝香(另研)1g,千金子30g,红芽大戟45g。用糯米煮浓饮为丸,分为40粒。每服1粒,用井花水或薄荷汤磨服,利1~2次,用粥止之。 以上之药,制锭,每锭3g。每服1锭,病势重者,连服2锭。 ❸ 《乾坤生意》:“治痈疽疔疮、恶疮及黄疸:慈姑(连根)、苍耳子等份。捣烂,以酒200ml,滤汁温服。 或干之为末,每酒服10g。” ❺ 《本草骈比》:“治乳结核:山慈姑1个,胡桃肉3个,共捣烂。每日以酒送服,核消为止。 ” 单方应用 ❶ 《普济方》:“治粉渣面 ” ❶ 陈士铎《本草新编》:“山慈姑,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姑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 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二视也。” 则以合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皆通利迅疾之品,所以行驶极速,取效眉睫。而病重者连服之,则必利下,是以攻逐恶物为专职,药力之猛烈可知。 此皆用以荡涤肠胃,驱除积垢,以减邪毒凭陵之势,亦非能通行百脉,消除皮里膜外之坚积也。 且气味俱淡,以质为用,所以古来未入煎剂,近人有用入煎方,以为消积攻坚之法,如瘰疬痞积之类皆喜用之,而不能取效者,则以此物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其力虽峻,而无宣络通经之性,何能行于肢体经络。肠胃之病,如食积气滞,胸脘不舒,服玉枢丹少许,则顷刻即效。此中微义,亦可深长思矣。 ” 数日勿见风日效。惟眼皮上者不可治,以其眨动不辍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