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珠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 桔珠、桔胎(《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化橘红的未熟幼果和落果。 原植物 化橘红Citrus grandis cv.“huajihong”(C.granids var.tomentosa Hort.) 余项参见“化橘红”条。。 【生药】: 采集 春季采收落下的幼果,晒干。 鉴别 干燥幼果近球形,直径4~5cm。表面黄绿色,密被灰绿色短绒毛,先端有花柱脱落的痕迹,基部有呈圆形果柄的疤痕。质坚硬,不易切开,断面平整,淡红棕色。 气香,味苦而涩。 。【药性】: 性味 《广西中药志》:“味酸、苦,性温。” 功效 止渴,助消化,除胸中气滞。 主治 食积,癥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广西中药志》:“治食后气滞:橘红珠3~9g。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