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樟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樟脑 【概况】: 异名 韶脑(《神效方》),潮脑(《品汇精要》),脑子(《本经逢原》),油脑、树脑(《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 为樟科樟属植物樟的枝、叶和树皮的提取物挥发油。 原植物 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 余项参见“樟木”条。 。【生药】:制法 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树,取其树根、树干、树枝、锯劈成碎片(树叶亦可用),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樟木中含有的樟脑及挥发油随水蒸气馏出,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 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即得精制樟脑粉。将此樟脑粉放入模型中压榨,制成透明的樟脑块。本品的生长50年以上的老树,产量最高;幼嫩枝叶产量低。 药材主产于台湾、贵州、广西、福建、江西、四川。 此外,广东、浙江、安徽、云南、湖南等地亦产。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亦佳,称为“台冰”。 鉴别 纯品为雪白的结晶性粉末,或无色透明的硬块。粗制品略带黄色,有光亮。 在常温中容易挥发,点火后能发出多烟而有光的火焰,气芳香浓烈刺鼻。 味初辛辣,后清凉。 以洁白、纯净、透明、干爽无杂质者为佳。 贮藏 置密闭瓷器中,放干燥处。 。【化学】:各部分均含挥发油,树干及根达3%~5%,枝,叶含0.6%~2%,树皮含0.8%~2%。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樟脑(可高达30~50%),其他成分为:桉油精、黄樟醚、蒎烯、莰烯、二戌烯、α-松油醇、香芹酚(Carvacrol)、丁香烯(石竹烯,Caryophyllene)、甜没药烯(Bisabolene)、α-樟脑烯(α-Camphorene)、薁(Azulene)、水芹烯、丁香酚、樟脑醇(Campherenol)、樟脑酮(Campherenone)、毕澄茄烯(Cadinene)、依兰烯(Vlangene)、榄香烯(Elemene)、葎草烯(Humulene)、芹子烯(Selinene)、橙花叔醇(Nerolidol)、香附酮(Cyperone)等。木材尚含C16~25正烷烃、C17~23异烷烃、C16,C20,22,24,26,28烷醇(其中C26烷醇约占50%)、β-谷甾醇(β-Sitosterol)、多元醇、酮醇等。树皮中还检出丙酸(Propio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戊酸(Valeric acid)、己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等。 种子含脂肪油,饱和脂肪酸占93%[1]。 另含生物碱香樟碱(Cinnamolauine)(1)、去甲香樟碱(Norcinnamolaurine)[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册.1988∶80 [2] Heterocycles 1987;26∶447 。【药理】: ❶ 局部作用 樟脑涂于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及防腐作用,用力涂擦有发赤作用,轻涂则由于刺激冷觉感受器,有类似薄荷的清凉感。 并有轻度的局麻作用。对于胃肠道粘膜,樟脑有刺激作用,使胃部感到温暖及舒适,大量则能产生恶性及呕吐,口服有驱风作用以及轻微的祛痰作用。 ❷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樟脑的全身作用主要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对于高级中枢尤为显著,大量作用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及脑干,引起癫痫样惊厥。一般剂量的樟脑对呼吸无明显作用,在极度抑制情况下,可看到一些呼吸兴奋,主要是由于皮下注射刺激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性兴奋。 ❸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樟脑制剂曾被作为强心药广泛使用。对循环性虚脱或急性心功能衰竭有效。但也有人对其疗效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它无洋地黄或肾上腺素样作用。 对正常心肌无作用,高浓度反抑制。在离体心脏上,只有造成衰竭时,才有兴奋作用。对血管运动中枢,只有在其机能极度低下时,才有兴奋作用。使内脏血管收缩,皮肤血管舒张,血压上升。 樟脑在动物体内的一个水溶性代射产物——氧化樟脑,具有明显的强心、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商品名维他康复(Vitacamphor)。 口服吸收也快。在肝中解毒迅速,氧化成樟脑醇,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由尿中排出[1]。 毒性 误服樟脑制剂可引起中毒。内服0.5~1g可引起眩晕、头痛、温热感。 乃至兴奋、谵妄等。2g以上在暂时性镇静状态后,即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导致癫痫样痉挛,最后可由于呼吸衰竭至死亡。内服7~15g或肌肉注射4g,可致命。中毒的治疗方法一般为对症治疗。因其在体内解毒快,常可被救活[1]。 有外涂樟脑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报道[2]。 注 樟脑油针剂因临床效果不确实,已于1982年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595 [2] 江苏中医杂志 1987;(6)∶5 。【药性】:性味 辛,热。 ❶ 《品汇精要》:“味苦、辛,温。有小毒。” 归经 ❶ 《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效 通窍,杀虫,止痛,辟秽。 主治 治心腹胀痛,脚气,疮疡疥癣,牙痛,跌打损伤。 ❶ 《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扑打损伤,风湿脚气等疾。” 用法用量 内服:入散剂,0.06~0.15g;或以酒溶化。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气虚者忌服。《本草求原》:“忌见火。”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麝香,治中恶、卒然昏倒或热病神昏及吐泻腹痛等症。 ❷ 配朱砂,治牙痛。 ❻ 配乳香、没药,治霍乱吐泻、腹痛转筋。 方选和验方 ❶ 樟脑散(《不知医必要》)治疥疮有脓者:樟脑24g,硫黄4.5g,川椒3g(炒),枯矾3g。 共研末,真芝麻油调匀,不可太稀,摊在新粗夏布上,包好,线扎紧,先将疥疮针刺去脓,随以药包炭火烘热,对患处按之,日按数次,俟其不能复起脓,用药包乘热擦之。 共捣烂,厚敷疮上,油纸裹好,旧棉花扎紧,1日1换,不可见风。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30g作20丸,每服1丸噙化。 上药各为细末混和均匀后放于大盖钵内,再放于锅内,隔水炖透,若遇夏天药膏太薄可加松香末随加随搅至好摊时为度。 ” ⒀樟脑散(浙江中医杂志 1991;(7))治痢疾:樟脑、轻粉、冰片各等分为末,混匀,密藏备用。用樟脑散0.5g,盖于纱布上,按压在肛门局部,40分钟后重复用上药1次。 单方应用 ❶ 《神效方》:“治牙痛:樟脑3g,朱砂3g。为末,每用少许搽疼处。 ❷ 《品汇精要》:“治烫火疮、定痛:樟脑合香油研敷,如疮湿,干掺上止痛,火毒不入内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