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槐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槐花 【名称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况】: 异名 槐蕊(《本草正》)。 基源 为豆科槐属植物槐的花朵。 原植物 槐Sophora japonica L.,又名豆槐(湖南),白槐(山西),细叶槐(江西)。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经》。 《别录》载:“槐实生河南平泽”,《图经本草》载:“今处处有之,其木有极高大者,按《尔雅》槐有数种……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四月五月开黄花,六月七月结实。 七月七日采嫩实捣取汁作煎,十月采老实入药。皮根无叶,医家用之最多。”《纲目》亦有记载。《植物名实图考》附图及上述记载均与当今之本品相符。 形态 落叶大乔木,高15~25m,树冠球形或宽卵形;树皮灰黑色,有纵裂,甚粗糙;心材鲜黄色,有臭味;当年生枝条绿褐色,被绒毛,具黄褐色皮孔。单数羽状复叶,长15~25cm,叶轴被毛,叶柄基部膨大;托叶镰形弯曲;小叶7~17枚,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5~7.5cm,宽1.2~2.7cm,先端渐尖具细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绿色,被毛;主脉明显。圆锥花序顶生,花多数、密集呈穗状下垂;花萼钟状,萼齿5,被疏柔毛;花冠黄白色,旗瓣宽心形,具爪,有紫脉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均具耳;雄蕊10,花丝不等长;子房筒状,被细长毛,花柱弯曲。荚果连珠状长圆条形,长2~8cm,宽约1cm;表皮肉质,有喙,种间缢缩。 种子1~6粒、肾形,棕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彩图37) 。【生药】:栽培 槐树的适应性较强,稍耐荫。 宜在土层深厚、湿润而肥沃的砂质壤土栽种。用种子繁殖,于2~3月播种,条播。按行距30cm开10cm播幅的条沟,深3~5cm,将种子匀撒沟内,每亩用种量15kg左右。播后施人畜粪水,再覆土盖草。出苗时揭草,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培育2年,至第3年早春出圃定植。 选1m以上大苗,按株行距各3~4m穴栽,每穴栽苗1株。也可挖取老树脚下的分蘖苗进行分株繁殖,穴栽。 栽后填土压紧,进行粗放管理,4~5年即可成林。 采集 夏季花初开放时采收的花朵,除去杂质,当日晒干。药材主产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广东、广西、辽宁。 鉴别 花朵花瓣多数散落,完整的花飞鸟状,直径约1.5cm,花瓣5枚,黄色或淡棕色,皱缩,卷曲。 基部萼筒黄绿色,先端5浅裂。雄蕊淡黄色,须状,有时弯曲。子房膨大。 质轻。气弱,味微苦。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花含芦丁(8%~28%),花蕾中含量最高,开放后减少[1]。 据一分析东欧槐米含总黄酮可达37.13%,花中22.23%,果中26.15%。其它成份参见“槐米”条。 参考文献 [1] CA 1959;53:22759a [2] CA 1992;116:18413k。 【药理】: 槐花水浸剂1∶5浓度,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抑制作用[1]。 毒性 报道1例5岁小儿因口含槐花引起过敏反应,发热,皮肤潮红、丘疹、水泡及糜烂等,经氢化可的松等治疗痊愈[2]。 有关芦丁及槲皮素的药理作用见“槐米”条。 参考文献 [1]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2] 云南医学杂志 1964;(2):52。【药性】: 性味 ❶ 《日华子本草》:“苦,平。” 归经 入肝、大肠经。 ❶ 《本草汇言》:“入手阳明、足厥阴经。” 功效 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主治 ❶ 《日华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捣撒。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地榆,治便血。 ❷ 配黄连、山栀,治大肠湿热较盛,灼伤络脉而致便血。 ❽ 配郁金,治小便尿血。 ❿ 配乌贼骨,治衄血不止。 ⑾配麝香,治吐血不止。 ⑿配黄芩、火麻仁,治肠热便结之痔疮下血。 ⒀配茅根、茜草,治咯血。 ⒁配侧柏叶、荆芥炭、枳实,治崩漏。 方选和验方 ❶ 槐花散(《本事方》)治肠风脏毒:槐花、柏叶(焙)、荆芥穗、枳壳(炒)各30g。 上为末,每服6g,米饮食前调下。 上为末,水煎,每服9g。 上为细末,每服6g,淡豆豉煎汤送下。 ” 研为散,每服6g,开水调下。 为细末,每服6g,空腹食前米汤调下。 ❽ 槐花酒(《证治准绳》)治疮毒已成未成,但焮痛者:槐花120g,黄酒500ml。将槐花微炒黄,乘热入酒,煎数10余沸,去渣。 热服取汗,未成者2、3服,已成者1、2服即愈。 每服6g,淡豉汤下。” ⑾槐花散(《良朋汇集》)治血崩:陈槐花30g,百草霜15g。 为末。每服12、16g,温酒调下;若昏愦不省人事,则烧红秤锤淬酒下。 ⑿槐香散(《圣济总录》)治吐血不止:槐花不拘多少。火烧存性,研细,入麝香少许。 每服6g,温糯米饮调下。 ⒀槐花散(《奇效良方》)治舌出血不止,名曰舌衄:槐花,晒干研末,敷舌上,或火炒,出火毒,为末敷。 ⒁《世医得效方》:“治衄血不止:槐花、乌贼鱼骨等份。半生半炒,为末,吹鼻。 ” ⒂《景岳全书》:“治杨梅疮,棉花疮毒及下疳,初感或毒盛经久难愈者:槐花蕊(拣净,不必炒),每食前清酒吞下9g许,早中晚每日3服。如不能饮酒,滚水盐汤俱可送下。” ⒃槐花金银酒(《医学启蒙》)治疮疡:槐花30g,金银花15g。酒300ml煎服之,取汗。 ⒄《摘元方》:“治白带不止:槐花(炒)、牡蛎(煅)等份。为末。 每酒服9g,取效。” ⒅《经验方》:“治大肠下血:槐花、荆芥穗等份。为末,酒服2g。” ⒆《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出血性紫癜:槐花(鲜)、生地(鲜)、白茅根(鲜)、小蓟(鲜)各30g,侧柏叶15g,丹皮9g,大枣10枚。水煎服。” ⒇《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肝阳上亢(类似高血压):槐花15g,夏枯草30g,桑寄生9g,黄芩9g,赭石(生)30g,牡蛎(生)30g,龙骨(生)30g,杜仲(生)30g,生地(鲜)30g,钩藤9g,石决明15g。水煎服。” (21)《宁夏中草药手册》:“治高血压病,头晕目赤:槐花、草决明、菊花各12g。水煎服。” (22)复方槐降压汤(中级医刊 1983;(9))治高血压病:槐花、桑寄生各25g,夏枯草、菊花、草决明各20g,川芎、地龙各15g。 水煎服。 (23)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1;(4):“治脱性皮肤病:生槐花、生薏苡、生地、皂角刺、菟丝子、赤石脂各15g,丹皮、赤芍、白芷各12g,桑寄生、白蒺藜、黄精各10g,大黄(制)6g。水煎服。” (24)浙江中医杂志 1991;(7):“治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槐花、蒲公英、益母草各30g,牡蛎(煆)60g,水浓煎至200ml,再加入大黄粉30g,调匀,离火闷至10分钟,滤出药汁,待冷至30~40℃,以每分钟100滴速率滴入灌肠,并保留1~2小时,1日1次。” 单方应用 ❶ 《医世得效方》:“治中风失音;槐花(炒),三更后仰卧嚼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