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榛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榛子 【名称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况】: 异名 棰子(《本草求原》)。 基源 榛子为桦木科榛属植物的种仁。 原植物 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ex Bess.及其变种榛C.heterophylla Fisch.ex Bess.var.szechuenensis Franch. 历史 榛《诗经》始著录。《植物名实图考》载:“《山西志》,出长治,壶关,潞城,而大同属之广灵与宣化界产尤美。太原山阜间丛生,树高丈余,俱如李时珍所述。 其实周匝有圆叶,似画家作云托日状。壳甚坚,多不实,十榛九空,非虚语也。 ”其描述与榛子特征相符。 形态 榛子为灌木或小乔木,高1~7m。 叶圆卵形至宽倒卵形,长4~13cm,先端骤尖,基部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并在中部以上特别先端常有小浅裂,上面几无毛,下面沿脉有短柔毛,侧脉3~5对;叶柄长1~2cm。果1~6个簇生;总苞由1~2个苞片形成钟状,外面密生短柔毛和刺毛状腺体,上部浅裂,裂片三角形,几全缘;果序柄长约1.5cm;坚果几球形,直径7~15mm。 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396页.图791)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阴坡丛林间。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 变种川榛与榛的主要区别为叶椭圆形、宽卵形或几圆形,顶端尾状;果苞裂片的边缘具疏齿,很少全缘;花药红色。 生于海拔700~2500m的山地林间。 分布于贵州、四川东部、陕西、甘肃中部和东南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 。【生药】: 采集 果实成熟后极易脱落,应及时采摘,晒干后除去总苞及果壳。 【化学】: 仁含碳水化物16.5%,蛋白质16.2%~18%,脂肪50.6%~77%,灰分3.5%。 果实含淀粉15%。 附 叶含鞣质5.95%~14.58%。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22 。【药性】:性味 甘,平。 ❶ 《开宝本草》:“味甘,平。” 主治 调经,开胃,明目。 ❶ 崔禹锡《食经》:“食之明目,去三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研末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宁夏中草药手册》:“治病后体虚,食少疲乏:榛子60g,山药30g,党参120g,陈皮9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食物中药与便方》:“治脾虚泄泻:榛子仁,炒焦黄,研细末,每次6g,每日2次,空腹以红枣汤调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