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习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 对联利用汉语特殊性能,遣字修辞,对仗工整,平仄交错,叙事状景,抒情寓意;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依据功用之不同,对联的种类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行业联、交际联及各种技巧联(包括谐趣联…)等。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  成都文殊院大门的楹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