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梓白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梓白皮 【概况】: 异名 楸(《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基源 为紫葳科梓属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梓属植物全世界有13种;中国连同引入的共5种,1变型,均供药用。 原植物 梓Catalpa ovata G.Don,又名水桐、河楸(《河南经济植物志》),臭梧桐(《东北植物检索表》),黄花楸(《云南造林树》),水桐楸(湖南衡山),花楸(河南),筷子树(内蒙古),豇豆树、梓树、雷电木(四川)。 历史 梓始载《本经》。《别录》载:“梓白皮生河内山谷。”《本草经集注》载:“此即梓树之皮也。”《图经本草》载:“今之道皆有之,宫、寺、人家园亭亦多种之,木似桐而叶小,花紫。”《纲目》载:“梓木处处有之,有三种,木理白者为梓。” 形态 乔木,高达15m;树冠伞形,主干通直,嫩枝具稀疏柔毛。 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cm,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叶片上面及下面均粗糙,被微柔毛或近于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5~7条;叶柄长6~18cm。 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cm。花萼蕾时圆球形,2唇开裂,长6~8mm。 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长约2.5cm,直径约2cm。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花药叉开;退化雄蕊3。 子房上位,棒状。花柱丝形,柱头2裂。 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cm,粗5~7mm。种子长椭圆形,长6~8mm,宽约3mm,两端具平展的长毛。 花期5~6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9卷.图版5.图1-3) 生境与分布 多栽培于村庄附近及公路旁,野生者已不多见,生于海拔500~2500m。 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气候,也能耐寒。 适合在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及粘质壤土中生长。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播种,按行距33cm开沟条播,将种子混于草木灰或细土中匀撒于沟中,每亩用种量1kg左右。播后覆盖2cm细土,再盖草保湿,发芽后逐渐揭去。 苗高10~15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隔15~20cm株距留苗1株。经1~2年培育的幼苗,在初冬或早春移栽定植,以2.5×2.5m的株行距穴栽,每穴栽植1株,栽后覆土踏紧,浇水。定植后3~5年内,每年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封林后,即可粗放管理。 采集 根皮于春、夏两季采挖,洗去泥沙,将皮剥下,晒干。 药材产于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鉴别 根白皮块片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cm,宽2~3cm,厚3~5mm,皮片多卷曲;表面栓皮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痕,但不具明显的皮孔,栓皮易脱落,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有细小的网状纹理。断面不平整。 有纤维,撕之不易成薄片。以皮块大、厚实、内色黄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根皮含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谷甾醇、对羟基苯甲酸。 树皮含对-香豆酸、阿魏酸。 参考文献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3;192,221 【药性】: 性味 苦,寒。 归经 《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杀虫。 主治 时病发热,黄疸,反胃,皮肤瘙痒,疥疮。 ❶ 《别录》:“疗目中疾。”“主吐逆反胃,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并封薄、散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伤寒论》)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4g(去节),连轺4g(连翘根),杏仁6g(去皮、尖),赤小豆30g,大枣12枚(剖),生梓白皮(切)30g,生姜6g(切),甘草6g(炙)。 以潦水1000ml,先煎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00ml,去滓。分温3服,半日服尽。 ❷ 《四川中草药》:“治肾脏炎浮肿:梓根白皮、梓实、玉蜀黍须。水煎服。 ” 单方应用 《补缺肘后方》:“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生梓木削去黑皮、细切里白30g,以水500ml合煎,去滓,1服400ml,3服。” 。【医药家论述】:❶ 张璐《本经逢原》:“梓皮,能利太阳、阳明经湿热,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复伤寒饮,变为胃啘者,煮汁饮之,取其引寒饮湿邪下泄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