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桑螵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桑螵蛸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蜱蛸(《尔雅》),桑蛸(《吴普本草》), 基源 为螳螂科刀螂属昆虫大刀螂、南方刀螂及另属拒斧螳螂。药用其干燥卵鞘。 原动物 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又名中华刀螂(《中国药用动物志》)。南方刀螂Paratenodera augustipeunis(Saussure),又名素叶螳螂(四川)。 拒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e,又名拒斧、天马(《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大刀螂 体形较大,体长75~90cm。 黄褐色或绿色。头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较发达,后部及前肢基部稍宽。 前胸细长。 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有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足3对,前胸足粗大,镰刀状。中足和后足细长。雌虫腹部特别膨大。 生境与分布 常栖息于草丛和树枝上。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南方刀螂 体形中等大小,细长,体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头三角形,触角丝状。 复眼大而突出。单眼3个。 红棕色,呈“品”字形排列。翅淡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节三角形,两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显明的桔红色斑块。中足和后足细长。 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矮小竹丛及草丛荒地处。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 【生药】: 采集 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 除去杂质,置蒸笼内蒸死虫卵,晒干或烘干。 鉴别 性状 ❶ 团螵蛸(又名软螵蛸):卵鞘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长约2.5~4cm,宽2~3cm,厚1.5~2cm。 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表面浅黄褐色,上面隆起带不很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 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棉状物,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1细小椭圆形的卵,卵呈深棕色。有光泽。 气微腥或微咸。主产于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甘肃、辽宁等地。 ❷ 长螵蛸(又名硬螵蛸) 略呈长条形2.5~5cm,宽1~1.5cm,厚约1cm,一端较细。表面灰黄色,上面有1带状隆起,带的两侧各有1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底面平坦或凹入。质坚而脆。主产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地。 ❸ 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厚1~1.5cm,表面灰褐色,上面有1带状隆起,内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坚韧。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 均以个体完整,色黄,体轻而带韧性,卵未孵化,无杂质者为佳。 理化 本品2g,加水20ml,煮沸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0.2%茚三酮试液3~4滴,煮5分钟,显蓝色。(检查蛋白质) 加工炮制 炒桑螵蛸:将净桑螵蛸置锅内与麸皮同炒至老黄色,取出,筛出麸皮即可。 盐炒桑螵蛸:取净桑螵蛸,用盐水拌匀,稍闷,入锅炒至微黄,取出晾干。(每10kg桑螵蛸用盐0.5kg,加水适量溶化)。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含蛋白质58.5%,脂肪11.95%,糖1.6%,粗纤维20.16%,水分2.81%,Ca0.4%,Fe、胡萝卜素样色素[1]。 卵囊附著的蛋白质膜上,含柠檬酸钙(六分子结晶水)的结晶,卵黄球含糖蛋白(Glycoprotein)及脂蛋白(Lipoprotein)[2]。 桑螵蛸中含有氨基酸,总量为0.432%,其中各氨基酸含量为(mg%),天冬氨酸25.23,苏氨酸13.80,丝氨酸29.95,谷氨酸107.50,脯氨酸33.15,甘氨酸11.45,丙氨酸38.77,胱氨酸2.04,缬氨酸67.98,苯丙氨酸8.10,赖氨酸3.00,组氨酸1.52,色氨酸1,73,精氨酸42.86。总磷脂含量0.43%左右,共有7种磷脂成分,以LPC及PC为主[3]。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8 [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73 [3] 中药材 1989;12(8):24 。【药性】: 性味 咸、甘,平。 ❶ 《本经》:“味咸,平。” 归经 入肝、肾经。 ❶ 《纲目》:“肝、肾。” 功效 补肾,固精。 主治 遗精,白浊,小便频数,遗尿,赤白带下,阳痿,早泄。 ❶ 《本经》:“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或膀胱有热者慎服。 ❶ 《本草经集注》:“得龙骨治泄精。畏旋覆花。” 配伍应用 ❶ 配海螵蛸,治肾虚遗精早泄,小儿遗尿,小便频数、失禁,白带、崩漏等症。 ❷ 配龙骨,治肾阳虚衰,肾气不固之遗精早泄,遗尿,白浊,小便频数等症。 ❻ 配覆盆子,治肝肾不足之遗精、尿频,遗尿等症。 ❽ 配小茴香,治男妇疝瘕作痛。 ❿ 配人参、龟板,治肾亏气虚,不能固摄之较重证候。 ⑾配五味子、龙骨,治肾虚滑精。 ⑿配远志、石菖蒲,治小便频数,心神恍惚,神疲乏力等症。 ⒀配乌贼骨、续断,治妇女带下,腰酸乏力。 ⒁配龙骨、牡蛎,治遗精。 ⒂配补骨脂、枸杞子,治阳痿。 ⒃配益智仁、黄芪、山药,治遗尿、尿频。 ⒄配巴戟天、仙茅、鹿茸,治肾虚阳痿。 ⒅配覆盆子、益智仁、金樱子,治肾阳不足,尿频,遗尿及阳痿,遗精。 ⒆配益智仁、补骨脂、乌药,治下焦虚寒之尿频、遗尿等症。 ⒇配远志、茯神、党参、当归,治小儿夜间遗尿。 (21)配山萸肉、沙苑子、当归、黄芪,治尿频、夜尿或小便失禁。 方选和验方 ❶ 《外台》:“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桑螵蛸(炙)、白龙骨等份。为细末。每服6g,空心用盐汤送下。” 夜卧,人参汤调下6g。 ❹ 桑螵蛸丸(《圣济总录》)治肾阳虚,耳鸣,腰脊强直,小便滑数:桑螵蛸、菖蒲、山茱萸、续断、五味子各37g,磁石60g,山药10g,肉苁蓉、萆薢、沉香、茴香、附子各30g。上药12味,捣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早、晚空心服30丸,温酒下。 去滓,食前,温服。 每米饮服6g。” 每服6g,花椒汤调服。” 掺在耳内,每用0.2g。如有脓,先用绵包子拈去,次后掺药末,入在耳内。 ” 上为细末,空心米饮调下6g。 每服9g,空腹羊肾煎汤调下,并用红酒细嚼羊肾;或羊肾煎汤泛为丸,每服9g,空腹温酒送下。 ⑾沈氏固胞汤(《杂病源流犀烛》)治产后小便不禁或脬损:桑螵蛸(酒炒)、升麻、全当归(酒炒)、茯神、茺蔚子各6g,黄芪15g,沙苑子、山茱萸各9g,白芍药4.5g。先用小羊肚1个洗净煎汤,代水煎药服用。 ⑿《本草述钩元》:“治小便不通:桑螵蛸(炙黄)30粒,黄芩60g。水煎,分2服。” ⒀《本草述钩元》:“治咽喉肿塞:桑螵蛸30g(烧炭),马勃15g。研匀,蜜丸梧子大,煎犀角汤,每下3~5丸。” ⒁枕中丸(《医心方》)治肾气衰,腰背痛,两胫酸疼,小便多沥,失精自出,囊下湿痒:石斛、巴戟天、桑螵蛸、杜仲各等份。 上药4味,合捣下筛,和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酒服10丸,日2服。 ⒂黄芪散(《太平圣惠方》)治肾消,心神烦闷,小便白浊:黄芪、麦门冬、熟地黄、天花粉、桑螵蛸、茯神、泽泻、龙骨、白石脂各30g,炙甘草1g。上药10味,捣筛为散。 每服12g,加生姜0.15g,大枣3枚,水煎服。 ⒃韭子丸(《圣济总录》)治肾虚,精气不固,虚烦健忘:韭子、巴戟、桑螵蛸、牛膝、菟丝子、煅牡蛎、熟地黄各30g,干姜(炮)15g。捣末,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盐汤下。 ⒄七圣丸(《圣济总录》)治虚劳,下元虚冷,小便白浊,精滑不禁:炒蚕娥、牛膝、龙骨、白石脂、桑螵蛸各15g,苁蓉、山药各7.5g。上药7味,捣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温酒下。 ⒅桑螵蛸丸(内蒙古中医药 1987;(1))治遗尿症:桑螵蛸(盐炒)、补骨脂(盐炒)、肉桂、金樱子、覆盆子、石菖蒲、龙骨。 小便频数,加益智仁、乌药;下元冷甚者,加制附子;脾肺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用量酌情。 或水煎或制蜜丸。 ⒆《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遗尿:桑螵蛸、益智仁各6g。水煎服。” ⒇桑螵蛸散(黑龙江中医药 1990;(1))治小儿尿频:桑螵蛸15g,益智仁15g,黄芪10g,山药10g。 烘干研末,冲服或吞服,1日2次,1次服3g;或服汤剂。 (21)《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老人尿频:桑螵蛸、菟丝子各15g,韭菜子6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产书方》:“治妊娠小便数不禁:桑螵蛸12枚。捣为散。分作2服,米饮下。 ” ❶ 张璐《本经逢原》:“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本经》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 至于治遗精、遗尿和止带下,亦并非其收涩之功,而是因为各有关脏器之机能得到调整,功能得到恢复,而各有关疾病也就自然而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