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柳宗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柳宗元 【生卒】:773—819 【介绍】: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四年。 其著作被编为《柳河东集》(又名《柳先生集》、《柳柳州集》)。 柳宗元从唯物的元气一元论出发,明确地提出了“天人不相预”的观点。这乃是其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认识心理方面,柳宗元已初步认识到活动对于感知发展的作用,涉及到感知器官用进废退的原则。 他以视觉为例,指出眼睛的明亮,是以其与客观世界(太阳、月亮等)的不断接触为前提的;如果有目不用,久而久之就会“目之用废”,甚至于“索途冥行而已”(《柳河东集·附录》。他也论及思维问题,认为要“明道”即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进行思维,如说:“凡居其位,思直其道”(《与韩愈论史官书》)。“谋则通于远而周于事”(《晋问》)。 柳宗元认为,情感是人“所不能免”的,音乐则是为了表达人情而产生的。他还对惧和忧两种情感作了具体的独特分析,撰写了《诫惧箴》和《忧箴》。在对待欲的问题上,他总的倾向是主张节欲,反对纵欲:“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敌戒》)他还对一味追求名利的欲望进行了鞭挞。他用孔子所说“为之不厌”的话给“志”下定义,意即乐不知疲、持之以恒地去作,就叫做志。他认为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能坚持下去,决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而且越是困难,越不改变操守,则一个人的意志也就越坚强。 他指出志与明必须结合。 意即一个人的意志必须受认识的指导,才能使行动不“迷其道”,“明至而志不挠”;同样,一个人的认识必须受意志的支持,才能使自己坚持正确的认识,“志至而不荡其性,脱其守”。因此,在实际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明以鉴之,志以取之”,把明确的认识与坚强的意志结合起来。 柳宗元一方面批评孟子、韩愈等把仁、义、忠、信等道德观念视为与生俱来的先验人性论,但另一方面却又肯定人的志向与聪明是由先天的气禀所决定的,从而陷入了另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他认为圣人与凡人在天性方面没有多大差别,任何人都可能发展为圣人。 他并且以猴子经人训练可以表演各种动作为证,提出:“故吾信夫狂之为圣也。”(《与杨晦之第二书》)关于培养和发展人性问题,他提出两点:一是要顺从人性;二是要不断努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