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1528Wangyangming
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中期思想家。出身于官宦世家,28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镇压多次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被封为新建伯。从政期间,始终从事讲学,并修建书院、学校多处。其弟子陆续出版他的语录、文集,举办讲学会,从而形成阳明学派。死后被封为新建侯,谥号文成。著有《传习录》、《大学问》等,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
王阳明在学术上发挥了陆九渊“心即理”的学说,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创立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他认为,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之良知之外。” (《答聂文蔚(二)》)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文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良知是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但良知往往为“私欲所蔽”,不能循此良知,故“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传习录上》)即通过“省察克治”、“反求诸心”等修养方法,“去人欲,存天理”,格除私欲的障蔽,认识和恢复内心故有的良知,同时推及于事事物物。人们只要按良知去做,自然会合乎道德标准,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在道德实践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知行共进”说,强调“知行工夫,车不可离”,(《答顾东桥书》)不可分为两截事。要求人们把道德认识、道德修养和道德的躬行履践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上,主张“以开导人心为本”。并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各随分限所及”;教育者必须破“好高之病”。(《传习录中、下》)主张以“学做圣贤”、“仁者”,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与理想。认为“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隶济得天下,挽回三代之治”,方是“不枉了因此一大事来世一遭也。”(《与毛古庵宪副》)他采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排除得失荣辱观念,置生死于度外,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