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杨梅 【概况】: 异名 杨梅(统称),山杨梅(浙江),珠红(福建)。 基源 为杨梅科杨梅属植物杨梅的果实。杨梅属全世界有50余种;中国产4种1变种,其中有3种供药用。 原植物 杨梅Myrica rubra Sieb.et Zucc. 历史 本品始载于《食疗本草》、《本草拾遗》。 《纲目》收入果部山果类。李时珍云:“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根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均与本种相同。 形态 常绿乔木,高可达10余米,树皮灰色,老时纵向浅裂;小枝较粗壮,无毛,皮孔少而不显著。叶革质,无毛,楔状倒卵形至长楔状倒披针形,长6~16cm,宽1~4cm,无毛,先端圆钝或有短尖至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偶在中部以上有少数锐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仅被有稀疏金黄色腺体,叶柄长2~10mm。雌雄异株,穗状雄花序单独或数条丛生于叶腋,圆柱状,长1~3cm,直径3~5mm,通常不分枝,有密接覆瓦状苞片,每苞片有1雄花;雄花有2~4不孕卵形小苞片及4~6雄蕊;雌花序常单生叶腋,长5~15mm,有密接覆瓦状苞片,每苞片有1雌花;雌花有4枚小苞片;子房卵形,极小,有极短花柱及2鲜红色的细长的柱头。每一雌花序仅上端1雌花能发育成果实。核果球形,径10~15mm,外表面有乳头状凸起,熟时深红色或紫红色和白色。外果皮肉质,多汁液及树脂,味甜。 内果皮极硬,木质。花期4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373页.图746) 生境与分布 栽培或野生于山坡杂木林中。 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和强烈阳光。 以土层深厚、排水性好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秋播或与河沙层积贮藏至次年春播。按行距20~25cm,株距15cm开沟条播或点播,深约2cm,播后覆土盖草,浇水保湿。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揭去盖草,用人畜粪水追肥1次。培育2年后作为砧木,于4月初进行切接或嵌接,嫁接方法与果树相同。嫁接苗培育2~3年,即可移栽。移栽定植宜于春季,行株距5×4cm,每穴栽1株。由于杨梅是雌雄异株,故应配植少数雄株,以利授粉。栽后每年需注意中耕除草,夏季可用人畜粪水追肥,冬季需用堆肥、厩肥追施,并培土壅根。 采集 初夏果实成熟时采收。 。【化学】: 果实中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草酸、乳酸,花色素的单葡萄甙和双葡萄糖甙[1],以及微量的杨梅黄素(Myricetin)[2]。 附 叶含有蒲公英甾醇(Taraxerol)、α-香树脂醇(α-Amyrin)、β-香树脂醇、羽扇豆醇(Lupeol)以及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杨梅甙(Myricitrin)等[1]。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41 [2] 和汉药用植物.广川书店,1959∶353 【药性】: 性味 甘、酸,温。 ❶ 《食疗本草》:“温。” 归经 入肺、胃经。 ❶ 《本经逢原》:“入肝、脾、心胞。” 功效 生津解渴,和胃消食。 主治 烦渴,吐泻,痢疾,腹痛。 ❶ 孟诜:“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亦能治痢。” 用法用量 内服:生啖、浸酒、腌食或烧存性研末。 外用:捣敷、烧存性研末搐鼻或调敷。 使用注意 忌生葱,不可多食。 ❶ 孟诜:“切不可多食,甚能损齿及筋。” 单方应用 ❶ 《泉州本草》:“治烫火伤:杨梅烧灰成末,调茶油敷。” ” ❶ 李时珍:“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者佳。” 其性虽热,而能从治热郁,解毒。” 设使热从实致,则食此味必不能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