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慎写韵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杨慎写韵楼 位于云南大理旧城南约5公里处的圣应峰南麓小山上感通寺内,是明文学家、学者杨慎(1488-1559)写作音韵学专著《转注古音略》的地方。 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历任经筵讲官、翰林学士,后因事充军至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卒于云南。 天启中,追谥文宪。少时好学,“奋志读书,不出户外”。 有“神童”之目。后以诗文知名,曾受业于文学家李东阳(1447-1516)。于书无所不览,记事之博、著述之富,史称为明代第一。 考证论古,涉面颇广。 多诗文,有拟古倾向,贬谪后多感愤之作。能词。 善度曲。喜藏书,以双桂堂为读书贮书之所。著述多至百余种,清李调元(1734-1802)刊《函海》时,至以专辑收录。有《升庵集》81卷。故宅原濒县城西南隅桂湖,以杨氏曾沿湖植桂,故名。亦是幼少年时读书之处。宅久不存。清时乡人于湖中建殿祀之,称“杨升庵殿”。前有祠,今经维修后辟为杨升庵著作陈列室。其地芳春时节碧水绿荫,夏秋以后荷深桂香,是新都胜地之一。史载杨慎于嘉靖年间削籍遣戍后,投荒多暇,于书浏览益博。并讲学各地,传播中原文化,著书立说,整理地方文献,为云南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贡献。 该写韵楼即系当年杨慎被贬斥至滇后著书处之一。感通寺相传建于东汉时期,系大理名刹,历代多次重修。杨慎曾居寺内厢楼,著述《转注古音略》一书传世。 时有大理名士、学者李元阳(1496-1580)为题“写韵楼”,制匾悬挂楼前以为纪念。明末清初时,画家、诗人担当和尚(即唐泰,1593-1673)慕重杨慎品学,来此重修该楼以为隐居之所,并留有《写韵楼歌》等作品,成为一时佳话。现存建筑系清康熙六年(1666)担当所修。 寺内旧存的“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联语即指此事。杨慎晚年在滇颇念故乡。 曾在流寓建水时,散步到城关东南洗马塘畔,临境感慨道:“此山水双佳,颇与故居新都桂湖相仿!”遂以此易名“小桂湖”,成为建水名胜。祠在云南昆明西山高峣村普贤寺右,系根据杨氏入滇后客寓于此的碧峣精舍改建而成,清代重修,有杨慎塑像。今正殿已圮,尚存厢房、碑石等。墓在四川新都县城西郊1公里处杨氏祖茔,俗称“状元坟”,已毁,据说现在修复之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