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朴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朴硝 【概况】: 异名 朴硝石(《吴普本草》),消石朴(《别录》),海末(《石药雅》),盐硝、皮硝(《纲目》)。 基源 朴硝为天然的硫酸盐类,经加工而得的粗制 原矿物 正品朴硝一般指芒硝(Mirabilite)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 历史 最早记载朴硝的文献是《本经》。原名“朴消”,今通作“朴硝”。 寇宗奭谓:“朴硝是初采得一煎而成者,未经再炼,故曰朴硝。”李时珍说:“生于盐卤之地,状似末盐,凡牛马诸皮须此治熟,故今俗有皮消之称。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消,在上有芒者为芒硝;有牙者为马牙硝。 ”由此表明朴硝、马牙硝、芒硝三者主成分相同,因加工时结晶上下形状、纯度不同,有不同之名,芒硝因结晶于上杂质少可以内服,朴硝在下杂质较多,为粗制品,内服需要精制。因而古今一致。 近年来有人分析酸溶成分反映出主要混入物为Mg、Ca的硫酸盐及Fe的化合物。 产地 河北、山西、陕西、青海、山东、江苏、安徽、广东、四川、云南。 余项参见“芒硝”条。 。【化学】: 主要含硫酸钠(Na2SO4·10H2O),杂质为氯化钠、硫酸钙、硫酸镁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31 【药性】: 性味 辛、苦、咸,寒。 ❶ 《本经》:“苦,寒。” 归经 入胃、大肠经。 ❶ 《本草求真》:“入肠、胃,兼入肾。” 功效 泻热,润燥,软坚。 主治 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目赤肿痛,喉痹,痈肿。 ❶ 《本经》:“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 ” ” 用法用量 内服:溶入汤剂,4.5~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吹喉或水化罨敷、点眼。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畏麦句姜。” 方选和验方 ❶ 朴栀散(《经验广集》)治胃热呕吐,手足心皆热者:朴硝、栀子(炒黑)各等份,为末,滚水冲服1~2匙。 ❷ 朴硝丸(《圣惠方》)治妇人夙有积血,月水来时,腹中绞痛:朴硝、当归、薏苡仁、川大黄各60g,代赭、牛膝、桃仁各30g。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10丸。 上4味,先以3味捣罗为细末,入朴硝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煎黄芪汤下20丸,以通利为度。 单方应用 ❶ 《简单便方》:“治赤眼肿痛:朴硝置豆腐上蒸化,取汁收点。” ❶ 陈嘉谟《本草蒙筌》:“按七硝(朴硝、芒硝、荚硝、马牙硝、硝石、风化硝、玄明粉)气味相同,俱善消化驱逐,但朴硝力紧;芒硝、荚硝、马牙硝力缓:硝石、风化硝、玄明粉缓而又缓也。以之治病效用,病退即已。《本经》载能炼服补益,岂理也耶。” 张仲景《伤寒论》只用芒硝不用朴硝,正此义也。硝气寒味咸,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也。 唐时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硝炼成者。 通治积热诸病有效,贵在用者中的尔。 ” 咸入血分,故又善消瘀血,治妊娠胎殇未下。外用化水点眼,或煎熏洗,能明目消翳,愈目疾红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