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槿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木槿花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基源 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槿的花。 原植物 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 余项参见“木槿皮”条。 【生药】: 采集 大暑(7月下旬)至处暑(8月下旬)间,选择晴天早晨、花半开时采摘,晒干。 药材产江苏、湖北、四川、河南、河北、陕西等地。 鉴别 性状 花卵形或圆柱形团状,长约3cm,直径约1.5cm;底部有灰绿色的花萼表面密生细小绒毛,边缘5裂,花萼外面有数条灰绿色的线形苞片,常有短花柄;花瓣白色,有5片或多数层叠,皱缩卷折;花蕊黄色,由多数雄蕊联合成圆筒状,包围雌蕊。质轻,微香,味甘。以朵大、色白者为佳。 显微 粉末灰白色,气微,味淡。 ❶ 纤维长短不一,末端渐尖,直径8~22μm,壁稍厚,微木化,孔沟明显,胞腔宽大,少数纤维的壁甚厚,胞腔线形;纤维束间韧皮射线细胞时可察见。 ❷ 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12~48μm,棱角较宽。 ❹ 淀粉粒单粒类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9μm,长至11μm;复粒稀少,由2~4分粒组成。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有净制、蒸制和蜜制。 ❶ 净制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❸ 蜜制 取净木槿花,用炼蜜38%拌抄,至蜜汁吸尽。 。【化学】: 花苞含挥发油,其中含65种化合物[1],挥发油有避孕活性,从中分离鉴定了反丁烯二酸和异牡荆甙[2]。 白色花苞中含木槿粘液质SF(Hibiscus-mucifage SF)[3]。 花瓣中含10余种花色甙成分:飞燕草素-3-O-葡萄糖甙(Delphinidin3-O-glucoside)、矢车菊素-3-O-葡萄糖甙(Cyanidin-3-O-glucoside)、矮牵牛素-3-O-葡萄糖甙(Petunidin-3-O-glucoside)、蹄纹天竺素-3-O-葡萄糖甙(Pelargonsidin-3-O-glucoide)、芍药素-3-O-葡萄糖甙(Peonidin-3-Oglucoside)、锦葵花素-3-O-葡萄糖甙(Malvidin-3-()-glucoside)、飞燕草素3-O-丙二酸单酰葡萄糖甙(Delphinidin-3-O-malonylglucoside)、矢车菊素-3-O-丙二酸单酰葡萄糖甙(Cyanidin-3-O-malonylglucoside)、矮牵牛素-3-O-丙二酸单酰葡萄糖甙(Petunidin-3-O-malonylglucoside)、蹄纹天竺素-3-O-丙二酸单酰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O-malonylglucoside)、芍药素-3-O-丙二酸单酰葡萄糖甙(Peomdin-3-O-malonylglucoside)和锦葵花素-3-O-丙二酸单酰葡萄糖甙(Malvidin-3-O-malonylglucoside)[4]。 参考文献 [1]CA 1973;79:123731j [2]中草药 1985;16(9):7 [3]Chem Pharm Bull 1987;35(6):2360 [4]Phytochem istry 1989;28(5):1503。【药性】: 性味 甘、苦,凉。 ❶ 《日华子本草》:“凉。” 归经 肺、脾经。 ❶ 《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效 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主治 肠风下血,痢疾,白带。 ❶ 《日华子本草》:“治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焙入药,作汤代茶,治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鲜品30~60g);研末服1.5~3g。 外用:研粉麻油调搽。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槿花散(《袖珍方》)治反胃:千叶白木槿花,阴干为末,陈米汤调送3~5口,不效,再将米饮调服。 ❷ 《朱良春用药经验》:“治疗急性肾炎、尿蛋白长期阳性,周身轻度浮肿,脉细苔薄:白槿花、龙葵各30g,研极细,每早晚各服3g。”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痔疮出血:木槿花15g,水煎服。” ” ” 食疗 《庭院花卉的药用》:“治赤白带下:鲜木槿花30~60g,猪瘦肉120g煮服。”。 【医药家论述】: ❶ 程鸾池《医林纂要》:“木槿花,白花,肺热咳嗽,吐血者宜之,且治肺痈,以甘补淡渗之功。又赤白花分治赤白痢,以大肠与肺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凡痢,二肠湿热也,以滑去滞,则愈矣。” ’其所以能治痢疾者,盖因其能清热解毒,一也;能入血分,活血排脓,二也;其性滑利,能缓解下痢之后重,三也。惟用于热毒痢较佳,寒湿痢则不相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