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曹聚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曹聚仁 【生卒】:1900.6.26—1972.7.23 【介绍】: 字挺岫,笔名有陈思、袁大郎、丁秀、赵天一等。 自幼苦学,博览群书。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经常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写稿。从1923年到1935年,先后在暨南、复旦、光华、大厦、持志、中国公学等大学担任教授,讲授国文、史学和新闻学等课程,并担任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的编委,经常为黎烈文主编的《申报·自由谈》写稿。 1935年被推选为“救国会”的委员之一,并经常为陈灵犀主编的《社会日报》撰文,呼吁抗日。 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投笔从戎。上海八一三战争中,他以记者身份出生入死于闸北战场;上海沦陷后,他又以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员的身份,到台儿庄进行战地采访,足迹遍及整个东战场,写了许多战地通讯。 1941年,他在赣南时,曾主编《正气日报》,由于不满国民党的文化高压政策和派系斗争而离去。皖南事变后,他曾经访问了叶挺、陈毅等,向海外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共产党抗日的动向。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前线日报》编辑兼香港《星岛日报》驻沪特派记者。 1950年移居香港。解放后曾六次到大陆采访,写了大量文章,对外报道祖国的变化。1972年7月23日病逝于香港。 曹聚仁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一生著作甚丰,据统计有七十多种,累计四、五千万言。解放前的著作除《国学概论》(1923年,上海泰东书局)、《国故学大纲》(1926年,上海梁溪图书馆)、《老子集注》(1930年,上海群学社)、《笔端》(1935年,上海天马书店)、《文艺散策》(1936年,商务印书馆)、《文思》(1937年,北新书局)等外,还有战地通讯集《大江南线》(1943年,上海战地图书出版社),与人合集《轰炸下的南中国》、《东线血战记》(战时出版社)等。曹聚仁主张报告文学要用“史笔”。他的作品善于选择材料,分析细致,能揭示事物的前因后果和发展动向,也可称为“史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