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前770~前476年)
春秋是中国动荡不安、旧的制度和传统行将瓦解、新制度正在孕育的历史时期。 按孔子的话说是“礼崩乐坏”,西周确立的宗法制、分封制及其传统文化形态逐渐衰落了。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王的命令,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混战不止。有实力的诸侯国就打著维护周王尊严的旗号,联合其他国家攻打敢于对抗周王的诸侯国,或者以“尊王(周王)”为名,攻打不利于自己的国家。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春秋晚期,从社会结构到政治体制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文化教育也不例外。 原来各种专业知识多由少数祝史(祝官、史官的合称)等人员世代传习,而这种“学在官府”的情况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社会要求在官学外还应有私学,以培养、造就更多的学者和官吏人才。孔子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他把历史上的思想材料,加以提炼,创建了儒家学派。  春秋时期文物兽头陶母范  春秋战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