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是无非
西晋哲学家郭象的哲学命题。 他继承和发展庄子的“齐是非”、“不谴是非”的思想,认为人的认识是无是非而言的,他说:“彼之与我,既同于自是,又均于相非。均于相非,则天下无是;同于自是,则天下无非。”(《庄子·齐物论注》)人们彼此之间在认识上都是自是相非的。 肯定自己为正确,指责别人为错误。如果从相非的角度看,则无所谓是;如果从自是的角度看,则无所谓非。是非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标准的。 天下是没有是非可言的。“无是无非”被郭象认为是最高真理,最高思想境界。他还说:“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故浩然大宁,而天地万物各当其分,同于自得,而是无是无非也。”(同上)“至人”,完善的理想的人格。“指”,天地中的一体。“马”,万物中的一物。 天地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众,一马可以理尽。天地万物,所是者非是,所非者非非,是没有是非分别的。而“至人”懂得这些道理,所以能顺从万物的性分,不去分辨是非。这样,在认识上也就没有是非观念的对立了。 郭象这种主张,实际是宣扬取消是非,取消认识,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取消了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