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内容介绍】: 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学著重研究的是总需求管理,而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在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情况下,除了价格水平之外(特别是在长期),需求不会影响任何变量。 相反,新凯恩斯主义者指出,总需求的波动似乎具有实际影响,并提出新的总供给理论(Mankiw and Romer,1991)。 1.主要思想 在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最佳方式上,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不尽一致,突出地表现在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经济学的争论上。 在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模型中(比如工人错觉模型和不完全信息模型),工资和价格迅速调整以出清市场;而新凯恩斯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出清模型不能解释短期经济波动,因此提出了黏性工资模型和黏性价格模型。凯恩斯在其《通论》中强烈要求经济学家们放弃“工资和价格迅速调整以实现市场均衡”这种古典假设,他强调总需求是短期国民收入的基本决定因素。新凯恩斯经济学家接受了这些基本结论(Mankiw,1994)。 新凯恩斯经济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试图通过解释短期工资和价格行为,精炼总供给理论,从而使经济波动的凯恩斯理论更加完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二者都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即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以使市场出清。但是,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具有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非市场出清模型则假定工资和价格具有黏性,即工资和价格可以调整,但调整速度缓慢。 第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吸收了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经济行为主体最大化原理,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 第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的合理预期理论,即假定人们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包括现行政策和即将生效政策的信息)以预测未来。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王健,1997): 第一,菜单成本理论,包括菜单成本与经济周期理论、近似理性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实际刚性与货币非中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改变价格要发生实际成本或机会成本,这类成本虽然很小,但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黏性,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 第二,工资和价格交错调整理论,包括工资交错调整理论和价格交错调整理论。该理论指出,当经济中以交错方式调整价格和合同工资时,价格和工资会有黏性,总产出和就业就会发生波动。 第三,不完全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垄断竞争与总需求波动理论、不完全竞争与新凯恩斯乘数理论以及市场结构与宏观经济波动理论。这种理论通过建立在微观经济基础上的宏观经济模型说明市场的失灵,认为经济因素是经济周期之源。 第四,市场协调失灵理论,包括不完全信息与协调失灵理论、交易搜索与协调失灵理论以及市场对策与协调失灵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单个经济人的市场力量很小,无力协调经济体系的行为,市场经常处于协调失灵状态,只有国家干预才能弥补市场失灵,提高经济效率。 第五,劳动力市场理论,包括隐含合同论、失业滞后论和效率工资论等,试图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解释工资黏性。 第六,信贷市场理论,包括信贷配给理论和信贷配给与金融崩溃理论。该理论提出,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实际的信贷市场是非出清的,政府干预特别是货币政策可以纠正信贷市场失灵。 第七,商品市场理论,包括价格刚性和市场结构理论、边际成本和价格周期理论、实际价格刚性理论等。这一理论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前提,建立商品市场模型,以解释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周期性波动。 2.菜单成本 在短期,价格没有立即调整的一个原因是在价格调整过程中会发生成本。 企业为了改变其价格,需要给销售人员和客户提供新的价目表,或者就像快餐店一样,需要印制新的菜单。这些被称为菜单成本(menu costs)的价格调整成本,使得企业间歇地而非连续地调整价格。 当然,经济学家们在菜单成本是否可以解释价格的短期黏性问题上观点并不一致。 怀疑者指出,菜单成本通常非常小,很小的菜单成本怎么能用来解释经济衰退呢?支持者则认为,小并不代表不重要:菜单成本尽管对单个企业来说很小,但它们对整个经济却有巨大影响(Mankiw,1985,p.529-537;Akerlof and Yellen,1985,p.823-838;Blanchard and Kiyotaki,1987,p.647-666)。 卡普林和斯普尔伯(Caplin and Spulber,1987)曾经指出,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菜单成本的存在对总需求的影响不成比例,事实上,这种成本要比我们预期的大得多。卡尔顿(Carlton,1986)的经验研究发现,尽管有证据表明对于很多买主而言,改变价格的有形固定成本很低,但是,也有事例表明“在很多行业,价格刚性很大。在有些行业,对于单个买主来说,价格在若干年内保持不变是常有的事。”(p.638) 在垄断情况下,菜单成本非常重要并不难证明。 图1阐示了标准的垄断者模型。假定企业的需求曲线受总体价格水平P的影响,因而该企业的价格p由下式给定: p=D(Q)P (1) (1)式表明,企业的价格与总体价格水平P成正比,但也受由D(Q)概括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Q是该企业的产量。该企业的价格与产量负相关(即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倘若q是实际价格(p/P),MC是实际边际成本,那么,图1描绘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况。 在最优状态下,产量和价格分别是Q*和q*。现在,假定总需求增加,所以,P上扬。如果实际行业需求不受影响,最优价格就不会变。然而,如果名义行业价格固定,实际价格就会下跌至q1,产量随著需求的增加而上升。 倘若如此,企业赚取的利润肯定比以前少。可是,由于存在著菜单成本,企业就不值得提高价格。况且,企业仍然想满足这种增加的需求,因为在这点上其额外收入超过额外成本(MR>MC)。更为关键的见解是:对于P的很小变化而言,利润损失微乎其微,因为q仍然接近于最优状态。 如图2所示,最大化要求dπ/dQ=0。 从均衡状态开始,产量增加如此之小(比如增加到Q1)不会影响利润,企业不会改变价格。倘若每个企业都这样做,就会发现总需求将影响产量,这正是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结果。 阿克洛夫和耶伦(Akerlof and Yellen,1985)提出的“近似理性”(near rationality)持相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在利润最大化点附近,工资确定粗估法仅造成极小的成本,因此,名义扰动也以类似的方式转导到产量。 菜单成本理论的倡导者还指出,要理解价格调整为什么缓慢,我们就必须要知道价格调整存在著外部性:一个企业的降价会有利于经济中的其他企业。 当一个企业降低价格时,会使平均价格水平有所降低,从而会增加实际货币余额。 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扩大总收入(在IS-LM模型中,会使LM曲线向外移动),而这种经济扩张继而会提高对所有企业的产品需求。 所以,一个企业的价格调整会对所有企业的产品需求产生宏观经济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总需求外部性”。 倘若这种总需求外部性存在,那么,小菜单成本就可能使价格有黏性,而这种黏性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成本。假定一个企业最初把价格定得太高,以后必定要决定是否减价。由于存在总需求外部性,削价的社会收益可能高于企业收益。由于该企业在做出决策时没有考虑这种外部性,所以,即使削价是社会所期望的,但该企业也不会花费这种菜单成本,削减其价格。 所以,尽管菜单成本很小,也会使价格有黏性。当价格对总需求变化反应迟缓,有可能引起经济大幅度波动时,政府就要进行干预,推行与总需求变化相适应的工资、价格和收入政策,推动经济向更高的均衡状态移动。 3.工资和价格交错调整 在经济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交错进行的。 我们举例加以说明。首先假定定价是同步的:每个企业都在每月的第一天调整其价格。如果货币供给和总需求在5月10日增加,则产出将会在5月10日至6月1日提高,因为价格在该时间段内是固定的。但是,到了6月1日,面对著需求扩张,所有企业都将提高价格,因而结束了短暂的繁荣。 现在假定定价是交错进行的:一半企业在每月的头一天定价,而一半企业在每月的15日定价。如果货币供给和总需求在5月10日增加,那么,一半企业可能在5月15日提高价格。 但是,这些企业也有可能不会提高价格。因为,有一半企业在5月15日不会改变价格,任何提价的企业都会提高该企业的相对价格,会使其失去客户。(相反,如果所有企业同步定价,它们就可以一起提价,相对价格不变)如果5月15日的定价者稍微调整价格,其他企业就会在6月1日相应调价,以避免相对价格变化。这样,每月的1日后15日小幅度的提价,导致价格水平缓慢上升。所以,价格的交错调整使价格水平有黏性(Taylor,1979,p.108-113;Blanchard,1983,p.3-24)。 交错调整也影响工资决定。 就以货币供给为例,如果货币供给减少,意味著总需求下降,这要求名义工资要按比例下降,以维持充分就业。如果其他人的工资要按比例下降,也许每个工人愿意接受其名义工资的减少。 但是,任何一个工人都不愿意首先被削减工资,因为,这意味著他的相对工资(至少是暂时的)下降。由于工资的调整是交错进行的,所以,每个工人都不愿意首先减少他的工资,从而使工资总水平对总需求的变化反应迟缓。也就是说,工资的交错调整使得工资总水平有黏性。 4.协调失灵 有些新凯恩斯经济学家(Cooper and John,1988,p.441-463;Ball and Romer,1991,p.539-552)认为,协调失灵导致经济衰退。 在工资和价格的确定上可能出现协调问题,因为工资和价格的确定者必然要想到其他工资和价格确定者的行为。正在谈判工资的工会领导者会关心其他工会将赢得的让步,正在定价的企业会考虑到其他企业的要价。 为了弄清协调失灵如何导致经济衰退,我们考察一种假定的情况。经济中有两个企业,在总需求下降后,每个企业必须决定是否削价。 每个企业都想使其利润最大化,但企业的利润不仅取决于它的定价决策,还取决于其他企业的定价决策。 表1列示了每个企业面临的选择,说明的是两个企业间的一种假定“游戏”,阐明了这两个企业的利润如何取决于它们的行为。 如果没有一个企业降价,实际货币余额降低,衰退接踵而至,每个企业只赢利15元。如果两个企业都降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衰退得到避免,每个企业赢利30元。如果一个企业降价,而另一个企业不降价,衰退随之而来,降价企业仅赢利5元,而另一企业赢利15元。 表1 定价与协调失灵 这是基于企业对其竞争对手的行为猜想:如果一家企业预期它削减价格之后,其他企业也会随之削减价格,但它的价格提高时,其他企业会保持价格不变,那么,预期的需求曲线就会在现行价格下出现弯折。 这在边际收入曲线上就会出现一个“漏洞”,从而需求(很小)变化不会影响产量。斯蒂格里兹(Stiglitz,1979)则基于成本高昂的顾客搜寻作了另一种解释。 降低价格不会吸引很多新的顾客,但提高价格会赶走现有的顾客。从宏观经济学来说,这意味著如果总需求增加,会使部门需求向右移动,价格将保持不变(只要这种变化不是太大)。因此,总需求可能有实际影响。。 【参考文献】: 总供给模型的比较(Comparison of Models of Aggregate Supply)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与财政政策(Real-Business-Cycle Model and Fiscal Policy) 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Basic Macroeconomic Models)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T raditional Keynesian Economics) 货币主义经济学(Monetarist Economics)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Akerlof, G. A. and J. L. Yellen, 1985, A Near Rational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 with Wage and Price Inerti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0. Ball, L., 1994, What Determines the Sacrifice Ratio? in N. G. Mankiw, ed., Monetary Poli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ll, L. and D. Romer, 1991, Sticky Prices as Coordination Fail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Blanchard, O. J., 1983, Price Asynchronization and Price Level Inertia, in R. Dombusch and M. H. Simonsen, eds., Inflation, Debt, and Indexation, MIT Press. Blanchard, O. J. and N. Kiyotaki, 198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Effects of Aggregate Deman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7. Blanchard, O. J. and L. H. Summers, 1988, Beyond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 Caplin, A. S. and D. F. Spulber, 1987, Menu Cost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2. Carlton, D., 1986, The Rigidity of Pri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Cooper, R. and A.John,1988, Coordinating Coordina-tion Failures in Keynesian Model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3. Mankiw, N. G., 1985, Small Menu Costs and Large Business Cycles: A Macroeconomic Model of Monopol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0. Mankiw,N. G.,1994,Macroeconomics,Worth Publishers,Inc. . Mnakiw, G. and D. Romer,1991, Now Keynesian Economics, MIT. Rotemberg, J.J. and G. Saloner,1986,A Supergame Theoretic Model of Price Wars during Boo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Sweezy, P. M., 1939, Demandunder Conditions of Oligopol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7. Taylor,J., 1979, Staggered Price Setting in a Macro Mode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9. Weitzman, M., 1982,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Foundations of Unemployment Theory, Economic Journal 92. 王健,1997,《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