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兰
【名称出处】:《中药大辞典》 【概况】: 基源 为百合科吊兰属植物吊兰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 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Thunb.)Baker(Anthericum comosum Thunb.),又名钓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 草本。 具簇生的圆柱状肥大须根和短的根状茎。 叶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0~45cm,宽1~2cm,顶端长渐尖,基部抱茎,较坚硬,有时具黄色纵条纹或边为黄色。 花葶连同花序长30~60cm,弯垂;总状花序单一或分枝,有时在上部的节上簇生长2~8cm的条形叶丛;花白色,数朵一簇在花序轴上极疏离地散生;花梗近与花被等长,中部以上具关节;花被片6,长8~10mm,外轮倒披针形,宽约2mm,内轮长矩圆形,宽约2,5mm,具3~5条疏离的脉;雄蕊与花被片近等长,花药在开花后反曲;雌蕊略比雄蕊长。蒴果3,圆棱状扁球形,长3~4mm,宽6~8mm。 花期5月,果期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431页.图7691) 生境与分布 原产非洲南部,中国各地广泛栽培。 。【药性】: 性味 甘、淡,平。 ❶ 《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 ❷ 《文山中草药》:“甘、淡,凉。” ❸ 《中药大辞典》:“甘、苦,平。” ❹ 《新华本草纲要》:“甘、淡,平。” 功效 止咳化痰,散瘀消肿,解毒止血。 主治 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喘咳,骨折,疔疮肿毒,痔疮。 ❶ 《福建民间草药》:“消痈解毒,退炎消肿。治疔疮肿毒,痔疮肿痛。 ” ❷ 《文山中草药》:“止咳化痰,活血接骨。” ❸ 《新华本草纲要》:“止咳化痰,散瘀消肿,止血消炎。用于肺结核,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喘咳,骨折,筋伤。种子:止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福建药物志》:“治咳嗽:鲜吊兰15~30g,枇杷叶9~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文山中草药》:“治气管炎,咳嗽痰多:干挂兰6~9g。水煎服,1日2次服。” ❷ 《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痈疔疖疮:鲜挂兰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❸ 《文山中草药》:“治骨折:复位固定后,鲜挂兰捣烂敷患处。” ❹ 《文山中草药》:“治烧伤:鲜挂兰根,捣烂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