惚恍
亦作“恍惚”,《老子》用以表述“道”之不可名状、难以捉摸的状态。 这不是一般的模糊不清,而是深入思索之后的迷惘,是超越普通知解之上的惚恍,是不倦探索进而获得更高的理性知解的基础。《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著,叫做微。这三者不可推问追究,所以混而为一。 这个一,它的上面不光亮,下面不阴暗,渺渺茫茫,不可名状,回复到空虚无物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惚恍。 迎著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著它,看不见它的后面。这与《老子》二十一章用“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来描述“道之为物”是完全一致的。可见“惚恍”或“恍惚”都是说明道是一种超出知解之外而又始终作为知解对象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