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太山之爲隍兮,孰江河之可涸。
【集校】: 洪兴祖:悲太山之爲隍兮,孰江河之可涸。 校语:隍,一作湟。 黄省曾、朱多煃、庄允益:同洪本。 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集释】: 王逸:隍,城下池也。 《易》曰“城复于隍”也。涸,塞也。 言太山将頽爲池,以喻君且失其位,用心迷惑,过恶已成,若江河之决,不可涸塞也。 洪兴祖:《説文》:城池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涸,乎固切,水竭也。 徐仁甫:两句平列,互文见义。 言君执操不固,则太山爲隍,江河可涸。悲字顺冒下一句,言悲太山之爲隍兮,悲江河之可涸。 孰犹何也(《离骚》“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何孰互文可证),责怪之词,何字倒贯上一句,言何太山之爲隍兮,何江河之可涸也。《九章·抽思》:“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九辩》:“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悲”“何”互文,句法与此相同。可见王注之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