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无善恶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无善恶论 战国时告子首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 他说:“性无善无不善也”(《孟子·告子》)。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欲望,无所谓善恶。“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也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区分了人的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两者犹如“杞柳”(木料)和“桮棬”(杯盘)之分。 告子将人的本质属性规定为人的自然属性。孟子将人的本质属性规定为人的天赋道德观念。两者构成了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人性问题的首次交锋。 对深化人性学说有推动作用。 但两者的意义均有偏狭。根本问题在于他们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性,来抽象地讨论善恶。 宋朝王安古发展了性无善恶论。他认为人与人在自然性方面都是相似的,无所谓善恶之分。善恶产生于情。 “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原性》)。 情系指爱和恶的欲望。人同外界接触,在外物作用下,必有情欲产生。 符合礼义便为善,违背礼义便为恶。他强调后天教化、习行的意义。 但亦反对荀子“化性起伪”。认为那是过分强调外力作用,忽视人的内在自然性。 德行教育既要重视习行、教化、也要根据人的自然性情。寓教于乐,“顺人之性”,才能使外力作用消失的情况下,人也能主动接受道德教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