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微观经济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市场经济中的单个消费者(或称家户、家庭)和生产者(或称厂商、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消费决策或生产决策,来说明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进而说明稀缺性的资源如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目的是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机制。 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其根本假设为: 对某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决定该产品的价格。供给或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化,同时,价格的变化也会调节供给量和需求量。 ❸ 生产者行为理论或厂商理论,它构成消费品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该理论假定生产者在既定的成本条件下通过选择消费品的种类和产量来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并由此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说明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者利润最大的状态。 当然,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市场形态下的生产者不存在供给曲线。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来自生产者为追求最大利润而产生的对生产要素的引致需求,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来自消费者为追求效用最大化所做出的对自用要素数量和提供给市场的要素数量的选择。 该理论说明上述对单个市场的分析同样适用于整个市场体系。所有市场上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样由各自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并最终同时决定一系列均衡价格,在该价格体系下,所有市场达到一般均衡状态。 ❻ 福利经济学。它采用与上述实证分析所不同的规范分析,根据帕累托标准做出判断:完全竞争状态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价格机制可以导致资源最有效率的配置。 如果出现垄断、公共物品、外在性或不完全信息等问题时,价格机制就不能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就是市场失灵。 这时,需要政府制定微观经济政策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宏观经济学相对的。 在宏观经济学创立之前,微观经济学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其主要体系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奠定的。马歇尔综合了庸俗经济学派和1870年左右出现的边际学派的观点,采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说明了价格的决定问题。 其后,微观经济学体系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和补充: 现代的微观经济学体系较传统的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❸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例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可竞争市场的分析等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