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师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师说 篇名。 ❶ 唐韩愈贞元十八年(802)任四门博士时撰。载《昌黎先生集》。其时韩所倡导的以复兴儒学为宗旨的古文运动渐趋高潮。在教育领域也要求矫正旧习,树立尊师重道的新风尚。 以“人非生而知之者”,故“古之学者必有师”为立论的出发点。慨叹师道不传已久,到了唐代,益不尊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认为“耻于相师”既是愚昧的表现,也是造成愚昧的原因。进而阐明教师的基本任务为“传道、授业、解惑”(传授仁义之道,教习儒家典籍,解答学习疑难)。选择教师应以掌握仁义之道为根本条件,“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 以学道为目的,人应当“学无常师”,并引孔子之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相勖勉。后人受此篇启发,有以《师说》、《续师说》、《广师说》等为题,继续发表关于师道的议论。 ❷ 宋王令撰。指出中国具有重视教育、学校的优良传统。 “乡遂有庠序之教,家国有塾学之设”,“为之师以论其道,为之保以诏其业”。秦代文教事业遭摧残,汉代又使之复兴,“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徒员,策贤良,求经术”,尊重教师的风气大盛,“传诗、书、礼、易、春秋而名家者,以百数十计”。 他认为国家长治久安关键在运用儒术。有些朝代成效不著,系“有儒名,有儒位,而不用儒术”,“学师不立而育贤无方”。 人“非生而知”者,藉“教导之明”或“修习之至”成才。若无教师指导,则天下学子虽有“强力向进之心”,难以迅速增进学问和德行。 收入《王令集》。 “师也,至善也。非道而尽道也,道之至也。 非学而尽学,学之至也。可以相交而友,不落于友也;可以相友而师,不落于师也。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师其至乎!”赋予师的职能除传道授业,兼有社会思想领袖和群体首领的作用。收入《何心隐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