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布洛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布洛赫 【生卒】:1885—1971年 【介绍】: 德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布洛赫于1885年出生在巴伐利亚路德维希港一个犹太人官僚家庭。上中学时就对哲学、音乐、物理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在符茨堡读大学时写了《论尚未(not-yet)范畴》,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思想特征。1908-1911年在柏林就学于哲学家齐美尔,后来又同卢卡奇结成至交。1917年流亡瑞士,并于1918年发表《乌托邦精神》一书。抨击冷酷的资本主义,鼓吹靠人的意志去促成一个处于潜在状态的世界。 从1920年返回德国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再度流亡国外期间,布洛赫在政治上逐步靠拢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共产主义运动,但他一直没有参加共产党。1938年移居美国,在那里开始写作他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希望的原理》。 1949年布洛赫接受莱比锡大学的邀请,任莱比锡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在东德他又修订和出版了三卷本的《希望的原理》。 但在苏共二十大以后,布洛赫逐渐同民主德国发生了矛盾,1961年8月当他访问西德图宾根时,向联邦德国要求政治避难,此后就一直留在那里教书,1971年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布洛赫同卢卡奇、柯尔施一样,在哲学上企图把马克思主义“还原”为黑格尔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方面在于沿著革命实践的方向对黑格尔的概念和方法论进行改造。他把客观现实统统归结为主体——客体的相互作用,把辩证法也看作就是主体——客体关系。 提出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物质性,而在于人的能动性,颠倒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历史观方面,他强调意志自由,反对决定论,赋予希望以特殊的本体论意义。 布洛赫自称他的哲学是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继续,但在其哲学中,物质的特性却是“创造性”或内在目的,包括梦想、主观想象、美学经验等等。 主要著作有:《希望的原理》,此外还有《乌托邦的精神》、《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革命的神学家托马斯·闵采尔》、《穿过沙漠》文集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