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巴枯宁·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巴枯宁·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

【生卒】:1814—1876

【介绍】:

欧洲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一国际的阴谋家、叛徒。

生于俄国封建贵族家庭。1833年圣彼得堡炮兵学校毕业后,任沙皇军队的军官,因不满沙皇而辞职。1840年出国,先后侨居德国、瑞士和法国,深受蒲鲁东和魏特林的思想影响,因与魏特林派过往甚密,被沙皇政府视为危险分子,沙皇政府要求瑞士政府将其引渡回国,但他于1944年逃往布鲁塞尔和巴黎。

在巴黎认识马克思,曾参加1848年布拉格起义和1849年德累斯顿起义。失败后被德国当局逮捕,并于1851年引渡到俄国,囚禁在监狱。1857年被判处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监禁期间,他曾多次向沙皇写忏悔信,乞求沙皇特赦。1861年从流放地出逃,经日本、美国到达英国的伦敦。在流亡期间,形成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史称“巴枯宁主义”。巴枯宁认为国家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祸害,消灭国家是个人解放的必要条件。因此,主张立即消灭“一切国家”,废除“一切权力”,建立个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社会。

他否认组织,否认立法,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主张依靠农民和流氓无产者来实现无政府主义的目的。

1868年巴枯宁加入第一国际,但同年年底背著国际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大搞分裂活动,诽谤和攻击巴黎公社,企图破坏第一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和组织上的统一。鉴于巴枯宁的背叛活动,1872年第一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恩格斯起草的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报告,并把他和他的追随者开除出第一国际。以后,他们打著“反权威”的旗号,继续进行无政府主义的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巴枯宁进行了揭露和斗争。

马克思对他的评价是:“如果说他在理论上一窍不通,那么他在干阴谋勾当方面却是颇为能干的。”列宁在《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提纲中写道:“无政府主义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无政府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主要著作有《国家组织和无政府状态》、《德意志专制帝国和社会革命》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