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位论
研究工业企业被吸引到特定地域空间,从而充分有效、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获得最大效益的一种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最低成本理论,主要探讨产业活动区位中心的运输及营业成本,它强调厂商生产的供给。第二阶段,区位相互依存理论或市场区域分析,主要研究在工业企业间面临竞争时,如何考虑其区位模式,比较偏向于需求。第三阶段,区位均衡分析,涉及工业及农业企业以及居民的最适宜区位模式,著重于市场均衡分析中的供需因素。 第四阶段,一般均衡分析,分析多元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及住户的空间相互依存关系,著重于建立个别市场空间竞争均衡条件下的生产贸易及价格关系。 对工业区位理论研究贡献最大,创建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基础的是德国人韦伯。从19世纪40年代以后,工业区位理论逐步从静态区位论向动态区位论发展,较著名的有胡佛的运输费用学派,普莱德的行为学派、廖什的市场学派和艾萨德的区域科学派等。 综观西方现代工业区位论,有以下特点:(1)工业区位论成为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2)研究重点侧重于多企业集中的工业地域的综合设计;(3)研究的问题日益广泛;(4)以最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电子计算机、自动制图、遥感等)作为研究手段;(5)自60年代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之后,工业区位论又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