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工业区位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工业区位论 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规律的理论。 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工业企业根据一定原则可以选得最佳区位,以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最低成本、最大利润或其他目标)。工业区位论研究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以及工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原则。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于1909年完成专著《工业区位论:论工业区位》,标志著工业区位理论的建立。 韦伯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 选择企业区位时,应该尽量降低生产费用,尤其是运输费用,以实现成本最低。韦伯经过归纳筛选之后,得到了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和集聚。在区域均质、资源有限分布、劳动力广布、消费地和吨公里运费确定的假设条件下,企业的最佳区位是由最低运费点在经过劳动费因子、集聚因子的两次修正后得到的。韦伯理论为区位理论和区域经济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韦伯以后的众多学者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如进行多种因素对比分析和动态区位研究等。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对运输费用进行了详细研究,修正了韦伯的运输成本与运距成正比的结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Loseh)于1940年提出代替最低成本原则的最大利润原则,并提出了动态“市场圈”的需求圆锥体理论。美国学者艾萨德(W.Isard)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工业区位分析,以“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区位论,指出区位因子间是互相依存的函数关系,应从区域的综合分析中研究工业区位,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