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黄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黄皮 【名称出处】:《陆川本草》 【概况】: 异名 五薯叶、小叶臭黄皮(《云南中草药选》),鸡母黄(《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山鸡皮(《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芸香科黄皮属植物假黄皮的根、枝、叶。黄皮属全世界25种,中国约9种。 原植物 假黄皮Clausena excavata Burm.f.(Clausena lunulata Hayata),又名假黄皮树(《植物分类学报》)。 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1~6m;嫩枝、叶轴、花序轴均被长柔毛,并杂有丛状毛;具强烈刺激气味。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通常21~27,最少不少于15,最多不超出41,斜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1~2.5cm,顶端尖,基部圆钝,两侧不对称而一面歪斜,两面被毛或仅脉上被毛,边缘有时具细圆锯齿,小叶柄长约3mm,被毛。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蕾近球形,4基数,花白色,萼片4,长不及1mm;花瓣4,卵形或倒卵形,长2.5~3mm,不被毛;雄蕊8,长短相间,花丝下部增粗;子房被长柔毛,3~4室,每室有并列的胚珠2,柱头与花柱等粗或略粗,浆果卵形至椭圆形,嫩时被毛,灰红色或带黄色,长1.3~1.4cm。种子1~2颗。花期3~4月,果期3~9月。 (图见《Woody flora of Taiwan》.368页.图132)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较干燥的坡地,林缘或次生的小乔木林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根皮含山黄皮素(Clusenidin)、山黄皮宁(Clausenin)[1]、山黄皮林(Clausenrin)、去甲齿叶山黄皮素(Nordentatin)、沙索勒素(Xathoxyletin)、庚非宁(Heptaphylline)、以及山黄皮酸(Clausenidinaric acid)[2]。 上述成分均具抗菌活性。 参考文献 [1] J Indian Chem Soc 1973;50(11):753[2] J Nat Prod 1982;45(6):718 【药理】: 其成分山黄皮林、去甲齿叶山黄皮素、沙索勒素、庚非宁以及山黄皮酸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菌等具有抗菌活性。 参考文献 J Nat Prod 1982;45(6):718 【药性】: 性味 苦、辛,温。 功效 疏风解表,行气止痛,截疟杀虫。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疟疾,腹痛,痢疾,胃肠炎。 ❶ 《台湾植物图说》:“叶: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捣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