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莴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莴苣 【概况】: 异名 苦芥菜、苦菜(《中国药用植物图鉴》),野莴苣(《杭州药用植物志》),驴干粮、苦马菜、野大烟(《河南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菊科莴苣属植物山莴苣的全草。莴苣属全世界约100余种,中国有40余种。 原植物 山莴苣Lactuca indica L. 形态 一二年生草本,有1至数条粗壮主根。茎直立,高80~150cm,通常无毛,单一或上部分枝。 叶无柄,基部略抱茎,叶形多变化,披针形、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10~30cm,宽1.5~8cm,不分裂、羽状或倒向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状针刺,无毛或背面主脉具疏毛;下部叶在花期枯萎。头状花序直径约2cm,在茎枝顶端排成宽或窄的圆锥花序;总苞圆柱形,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中层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内层长圆形,长1~1.3cm,宽约1.5cm;舌状花淡黄色或白色。 瘦果黑色,压扁,边缘宽成翅状,内弯,每面仅有1条纵肋,喙短而明显,长约1mm;冠毛白色,长约8mm,刚毛状,粗糙。花果期9~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692页.图679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600~1800m的山坡草地、路旁、田间或灌丛中。 除中国西北地区外,各地都有分布。朝鲜、日本、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春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山莴苣含β-香树脂醇(β-Amyr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计曼尼醇(Germanicol)等三萜化合物,尚含有豆甾醇、β-谷甾醇、高级脂肪醇等成分[1]。另还含有黄酮类成分[2],如芹菜素、芹菜素-7-葡萄糖甙、芹菜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刺槐素-7-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槲皮甙等化合物。 参考文献 [1]Phytochemistry 1971;10:899 [2]CA 1978;88:186096f 【药理】: 所含的豆甾醇可明显降低小鸡血中胆甾醇,而对心和肝无明显影响[1]。 参考文献 [1]J Pharm Sci 1979;68(2):245 【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救荒本草》:“微苦。”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主治 阑尾炎,扁桃体炎,宫颈炎,产后瘀血作痛,崩漏,痔疮下血,疮疔肿毒。《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茎、叶煎服,可以解热;粉末涂搽,可除去疣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研末调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