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衆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衆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集校】: 《文选》尤本:屈原曰:“世人皆浊,我独清,衆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文选》五臣本:屈原曰:“世皆浊,我独清,衆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文选》六臣本:同尤本。 校语:(“世人”,)五臣本无“人”。 (“放”后,)五臣有“耳”字。 洪兴祖: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衆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校语:(“举世皆浊”,)一作“世人皆浊”。《史记》作“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衆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一本此句末有“尔”字。 朱熹:同洪本。校语:举世,一作世人。 皆,《史记》作混。(“我独清”,)“我”上一有“而”字,下句同。 “放”下一有“尔”字。 黄省曾:举世皆浊,而我独清,衆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朱多煃、庄允益:同黄本。 毛晋:同洪本。 校语:宋本二“我”字上皆有“而”字。 戴震、汪梧凤: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衆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耳。”校语:举世,一作世人。皆浊,《史记》作混浊。放耳,《史记》无“耳”字。 刘师培:《御览》八百四十五引“我”上有“唯”字。 姜亮夫:举世,六臣本作“世人”,引五臣本无“人”字。寅按:下《渔父》重引“皆浊”“皆醉”两句作“世人”,则此句作“世人”爲胜。皆浊,《史记》作“混浊”。 寅按:作“皆”爲允,皆爲包举之词,正以包举“举世”一词也。 两“我独”上《史记》皆有“而”字,《御览》八四五引“我独醒”上“唯”字。“见放”下洪、朱同引一本有“尔”字。 。【集释】:王逸:衆贪鄙也。 志洁己也。惑财贿也。廉自守也。 弃草野也。 汪瑗:此屈子因渔父问而自述其见放之由也。清,比己之洁,而浊比世之秽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浊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独操而仕壅君、处乱朝,安得而不见放乎?渔父怪而问焉,其惜之之意深矣。瑗尝谓:孔子去鲁,尚假于膰;孟子去齐,不斥其故。今屈子见放,乃不引慝自负,而顾归咎于人,且多愤词,若将举一世而不足与处,有高飞远举、愿弃人间之意。何其隘也?虽然,人之所禀不同,立志各异。 夷、齐饿死,奚益于君;比干剖心,何补于国。亦各行己志焉耳。若屈原者,律之以圣人之道,虽不敢谓一一吻合,然迹其行事,察其存心,岂非一世之高士、千载之伟人欤?其文章之妙,特绪余土苴耳。 虽然,若无此编,则原之心事不得白于天下后世,而盛名亦不能如是赫赫,脍炙人口,历万古而不磨也。 孔子四教,以文爲先,周公元圣,多兼材艺。文章雕一小技,于道未爲尊也,又岂可少乎哉?后世有孔子删诗,则《离骚》必不忍废矣。 学者宜熟玩焉。 王夫之:没于宠利曰浊,瞀于安危曰醉。 林云铭:浊,指溺利慾言;醉,指无知识言。 蒋骥:没于利禄曰浊,昧于危亡曰醉。 屈复:右一段,叙既放之由。 陈本礼:两“我”字,两“独”字,乃原之斤斤自标处,正原之凝滞于物处。 姜亮夫:浊,谓贪利禄也。醉,谓昧于危亡也。 蒋天枢:举,尽也。举世,并一世言之。浊,谓污乱不能有所照察。清,谓独见之明。醉,沉昏无所觉。醒,己虽处沉昏之世,仍有所灼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