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茴香(通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茴香(通称) 【概况】: 异名 基源 为伞形科茴香属植物茴香的果实。 茴香属全世界约4种,中国仅1种。 原植物 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 历史 小茴香原名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4~2m。全株无毛,有粉霜,具强烈香气。茎多分枝。茎下部叶具长柄,叶柄长5~15cm,茎上部叶近无柄,仅具边缘膜质的叶鞘;叶片轮廓为阔三角形;长4~30cm,宽四~五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长1~6cm,宽约1cm。复伞形花序顶生和腋生;伞辐6~29,不等长,长1.5~10cm;小伞形花序有花14~39;花柄纤细,不等长;无萼齿;花瓣黄色,倒卵形,先端有内折小舌片,中脉1条;花柱基圆锥形,花柱极短。双悬果长卵形,长4~6mm,宽1.5~2.2cm,主棱5条,线形,尖锐突起;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6月,果期7~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214页.图版86) 生境与分布 原产欧洲地中海地区,中国各地广泛栽培。 。【生药】: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后,打下果实。 鉴别 性状 果实呈长圆柱形,两端稍尖,长0.4~1cm,宽2~4mm。茎部有的带小果柄,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花柱基。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光滑无毛。 果实极易分离成两个小分果。 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5条隆起的纵棱线,腹面稍平,断面边缘波状而较硬,中心灰白色,有油性。气特异芳香,具甜香气,压碎时更显著,味微甜。以颗粒均匀、色黄绿、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 分果横切面:略呈五边形。 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中果皮由数列薄壁细胞组成。 共分布有6个油管,果棱间各1个,合生面2个,油管呈椭圆形或半圆形,切向150~220μm,内含红棕色油脂;维管束位于果棱部位,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两侧,维管束四周围有大形网纹细胞。内果皮为1列狭长的扁平细胞,长短不一,种皮为1列颓废细胞,含棕色物质;合生面的内果皮与种皮间有种脊维管束。 胚乳细胞多角形,内含糊粉粒和少数脂肪油,糊粉粒中含细小的草酸钙簇晶;胚小形,位于胚乳的中央。(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15)粉末:黄棕色,有特异香气,味微甘、辛。 ❶ 果皮表皮(外果皮)表面观细胞呈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壁稍增厚;气孔类圆形,直径约20μm,副卫细胞4个,不定式。 ❷ 网纹细胞位于中果皮维管束柱两侧,淡黄色,呈类长方形或类长圆形,直径25~55μm,长至102μm,壁厚,微木化,具网状纹孔,纹孔卵圆形或类矩圆形,直径4~11μm,长7~27μm。 ❸ 油管碎片黄棕色或深红色,完整者直径至250μm,分泌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含深色分泌物。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95)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氯仿1ml溶解,点于硅胶G-1%CMC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以茴香脑为对照,展距17.5cm,喷以2,4二硝基苯肼试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23) 加工炮制 小茴香取原药材,除去梗及杂质。盐小茴香取净小茴香,用盐水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并有香气外逸时,取出放凉。每100kg小茴香,用食盐2k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盐水茴香,密闭保存。 。【化学】:果实含挥发油约3~6%,主要成分为茴香醚(Anethole)61~78%、小茴香酮(Fenchone)18~20%,尚含α-蒎烯、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莰烯(Carnphene)、二戊烯(Dipentene)、茴香醛(Anise aldehyde)、茴香酸(Anisic acid)、爱草脑(Estragole)、顺式茴香醚,对聚伞花素(P-Cymene)。 此外,脂肪油12~18%,脂肪酸中,洋芫荽子酸(Petroselinic acid)占60%、油酸22%、亚油酸14%、棕榈酸4%,尚含蜡质、豆甾醇、7-羟基香豆素等[1~2]。近从果实挥发油成分中鉴定还含有甲氧苯基丙酮、对甲氧基苯甲酸乙酯等成分[3]。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51 [2]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60 [3]植物学报 1991;33(1)∶82 。【药性】:性味 辛,温。 ❶ 《药性论》:“苦、辛。” 归经 入肾、膀胱、胃经。 功效 温肾散寒,和胃理气。 主治 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❶ 《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 ” ” 祛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胃寒胀痛、少腹冷痛,痛经、疝痛、睾丸肿痛等症。 茎叶亦入药,性味与根相同,有驱风、顺气、止痛之效。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❶ 《本草经疏》:“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勿服。” 配伍应用 ❶ 配生姜,治脘腹冷痛,呕逆食少症。 ❷ 配葫芦巴,治寒疝阴肿,少腹冷痛。 ❹ 配盐炒砂仁,治中恶腹痛,霍乱吐逆。 ❻ 配木香、川楝子,治寒疝。 ❽ 配生姜、半夏,治胃寒作痛,呃逆、呕吐等症。 ❿ 配橘核、山楂,治睾丸偏坠肿痛。⑾配车前子、食盐,治小便不畅、睾丸疼痛等症。⑿配附子、木香、党参,治气虚积冷,脘腹疼痛。⒀配橘核、荔枝核、金铃子,治寒疝腹痛。 ⒁配橘核、澄茄、川楝子,治疝气痛。⒂配葫芦巴、破故纸、木瓜,治寒湿脚气、腿膝酸痛、步履无力。⒃配吴茱萸、木香、延胡索,治寒疝小腹作痛,属重证者。⒄配川楝子、吴茱萸、橘核,治疝痛。⒅配肉桂、沉香、乌药,治寒疝少腹作痛。⒆配当归、炒白芍、制香附、延胡索,治痛经。 ⒇配莪术、三棱、金铃子、炙甘草,治膀胱气痛。 方选和验方 ❶ 万和散(《奇效良方》)治一切气刺、气闷、气胀,心腹痞寒诸症:茴香、蓬术、萝卜子、桂心各30g,陈皮30g,麦0.3g,干姜1g,甘草30g,白术、牵牛各15g,三棱105g,水煎服。 每日1剂,分2次服。 先将巴豆微打破,同楝子用麸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麸不用,余研为细末。每服3g,温酒送下。 ❹ 金锁丹(《大同方剂学》)治梦遗滑精,关锁不固等症:茴香、葫芦巴、补骨脂、白龙骨各30g,木香45g,胡桃(研膏)30个,羊肾(切开盐擦,炙热捣膏)3对。上7味,前5味为末,和二膏研匀,酒浸煮,丸如梧子大。 每服30~50丸,盐汤下。 丈夫气痛,炒盐汤下,每服1~2粒;妇人气血,醋汤下,常服1粒烂嚼,菜酒任下。 为末。每服2g,空腹食前温酒送下。 每服2g,不拘时热汤调下。 ❿ 茴香楝实丸(《医学发明》)治疝气,瘕聚:炒川楝子、茴香、山茱萸、青皮、马蔺花(醋炒),芫花各30g。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温酒送下。⑾茴香橘核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疝气,睾丸肿胀偏坠,坚硬如石,痛引脐腹、阴囊肿大或生疮出水,成痈溃烂者:小茴香(酒炒)24g,炒橘核、海藻、昆布、海带、桃仁、炒川楝子各60g,制厚朴、木通、枳实(麸炒)、延胡索、肉桂、木香各15g。为细末,陈酒和水泛为丸。每服9g,空服温酒或淡盐汤送下。⑿茴楝五苓散(《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治膀胱水疝,尿不利: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小茴香、川楝子、葱、盐。水煎服。 ⒀暖肝煎(《景岳全书》)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当归6~9g,肉桂3~6g,小茴香、茯苓、乌药各6g,枸杞9g,沉香(或木香)3g,加生姜3~5片。煎服。⒁导气汤(《医方集解》)治寒疝疼痛:川楝子12g,茴香6g,木香9g,吴茱萸3g(汤泡)。 长流水煎服。⒂小茴香丸(《三因方》)治小肠气痛、腹痛:茴香,胡椒等份。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空心温酒下。⒃《江西草药》:“治胃痛、腹痛:小茴香、良姜、乌药根各6g,炒香附9g。水煎服。”⒄《安徽中草药》:“治寒疝腹痛:茴香,荔枝核、花椒各等份。共研细末,炼红糖和丸如豌豆大。每服3g,每日2次,甜米酒送服;或小茴炒熟布包敷痛处。 ”⒅《安徽中草药》:“治阴寒小腹疼痛:小茴香5g,肉桂3g,乌药、当归、枸杞子、茯苓各9g。水煎服。”⒆《安徽中草药》:“治肠粘连,附件炎:小茴香5g,厚朴、当归、丹参各9g,红花、桃仁各6g。水煎服。”⒇《安徽中草药》:“治鞘膜积液:小茴香5g,芫花3g,陈皮、白术、猪苓、泽泻各9g,茯苓15g。水煎服。 ”(21)《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治胃寒痛:茴香9g,干姜5g,香附6g。捣烂,开水送服。 ”(22)《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治睾丸肿大作痛:茴香果实3g,荔枝核、桔核各6g。水煎服。”(23)河南中医1985;(3):“治疗精液不液化引起的男性不育:小茴香、川芎、玄胡、赤芍、五灵脂各6g,干姜、官桂各3g,没药5g,当归12g,黄精30g,水煎服。”(24)十七味保元汤(中医杂志1991:(11))治带下病:小茴香(盐水炒)、贯众、毛姜、杜仲、巴戟天、升麻、石斛、当归、莲须、黄柏各10g,山药、党参、茯苓各12g,独活、甘草各6g,黄芪25g,桂圆6个。 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简便单方》:“治疝气入肾:茴香炒作2包,更换熨之。” 每服6g,盐汤调下。” ” ” 食疗 ❶ 《证治要诀》:“治肾虚腰痛,转侧不能,嗜卧疲弱者:茴香(炒)研末。破开猪腰子,作薄片,不令断,层层掺药末,水纸裹煨熟。细嚼,酒咽。 ” 【医药家论述】: ❶ 倪朱谟《本草汇言》:“茴香,温中快气之药也。方龙潭曰,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气、暴疼心气、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 至湿郁不化而为热,虽曰宜酌,然热之成者,因于湿也,湿之为病者;由于阳虚也,就外淫而论,固未有不因于寒以郁热者、即不因于外受,亦必由肾中之阳虚,乃致阴不得化而邪盛,令阴中之阳转郁,遂病于肝以为疝也。试参滑寿及杜名医之治案,俱用楝实、茴香,盖别有利湿热之味以助其奏功,断不能舍其温散的剂能致火于水者,俾正入膀胱寒水之经以责效也。 至于专属小腹或膀胱,非病于疝者,则此二腑若因热以为患,又能不切切致慎乎。或曰,此味所疗,如腰痛、泄泻、积聚、虚劳腹痛种种诸证,亦籍其致火于水,以益肾中之无阳乎?曰,诸证投此味,或辅或使,种种不离前义,然不如治疝之专而且多者,以其为功于寒水之经最切耳,第与附子补阳除湿之义,各有攸当也,须细审之。 ”“大抵此味之治,切于寒者或虚寒者,若小肠、膀胱并胃腑之证患于热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 《日华子》著其不治干湿脚气,肾劳 兹曰肾劳 于此更可见诸瘘之升不能升,降不能降,与霍乱之过于升并过于降为一体,其用茴香可愈,均以其能开胃下气,而诸气自条达升降合度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