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代庆历兴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代庆历兴学 宋朝历代采取了一系列“重文”政策。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但在科举和教育之间,仍然重科举而轻学校。宋初80年间,官学状况基本上与唐代没有多大的差别。由于不重视学校教育,结果人才匮乏。改革科举,振兴学校教育已势在必行。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不久即条奏10项改革案,要求兴学育才,改革科举。他认为只考试而不教育的科举制度,犹如“不务耕而求获”,建议“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次诗赋以观其才”。庆历四年(1044)三月,仁宗因范仲淹“数言兴学校,本行实”,下诏大臣们讨论。宋祁、张方平、欧阳修等人深表赞同,并联合上奏称:“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续资治通鉴》卷四十六)在范仲淹主持下,由欧阳修起草了《须贡举条制勒》,经仁宗批准,实行兴学。 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项: 兴学诏颁布以后,太学、国子学进行了扩充、整顿。尤其是在对太学及国子学的整顿中,一批名师硕儒受聘至太学任教,这对太学质量和声誉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不久,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加剧,范仲淹被排斥出朝廷,兴学之举遂告失败。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对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乃至对后来的几次兴学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