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末(古代用来耕田翻土的工具)而守株,冀(希望)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举宋人“守株待兔”的故事为例,目的在于讽刺批判儒家崇古“法先王”的主张。后因以比喻不知变通,死守狭隘经验,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取得成功的愚蠢行为。 所谓“株守”一语,也正是出自这个故事,其义也是比喻安守故常,不知进取。 汉·王充《论衡·宣汉》:“太平瑞应,何故当钧·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音jū,古代捕兽的网)之路也。”《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余大先生道:‘愚兄老拙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