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守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守宫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蝘蜓(《尔雅》),蝎虎、壁宫(《唐本草》),辟宫子(《圣惠方》),地塘虫(《摘元方》),天龙(《饮先新参》),爬壁虎(《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或其他几种壁虎的全体。 原动物 无蹼壁虎Gekko swinhoanis Guenther,又名:守宫,蝎虎、天龙,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Dumeril et Bibron)。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 Guienther和中国壁虎Gekko chinensis Gray 历史 守宫始载于《纲目》:“守宫处处人家墙壁有之,状如蛇医而黑灰色,扁首长颈,细鳞四足,长者六、七寸,亦不闻噬人。”故与现今所用守宫一致。 形态 无蹼壁虎全长11.5~12cm,体尾几乎等长,尾呈三角形,前倾且平扁,鼻孔接近吻端,眼径较吻略短,耳孔小,卵圆形,鼓膜不显,舌长。前后肢均有5趾,无蹼,趾底有单行横裂的褶襞皮瓣,除第1趾外,各趾都有钩爪。背面全被细鳞。吻、眼上和枕部有少数较大的结节。上、下唇的鳞片大;下颏鳞2对,后颏鳞较短小;胸腹鳞呈覆瓦状;尾的腹面自基部的圆鳞往后逐渐转为方形,并在尾中央的背部3/4处起到末端,有一纵列宽阔的长方形鳞片,肛门横裂,雄体有肛门窝数个。 身体和四肢的背面灰棕色,有5~6条不清晰的深色暗纹,尾上有暗棕色的横纹15条左右,腹面白色。 生境与分布 栖于壁间、檐下等隐僻处,夜间出入于天花板及墙壁上,捕食蚊,蝇等昆虫。分布华北一带;多疣壁虎分布中国中部;中国壁虎分布两广;蹼趾壁虎分布中国东南一带。 。【生药】:采集 春秋季捕捉,捉住后捏死,以铁丝从头部串起,晒干或烘干。 鉴别 药材呈干瘪、屈曲状,头呈卵圆形,尾多残缺不全,背部黑色,腹部黄褐色,质脆,易折断。气腥。 。【药理】:体外实验,守宫水溶液可抑制人体肝癌细胞的呼吸,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对结核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惊厥及溶血作用。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1987;7(5):319 【药性】: 性味 咸,寒。 有小毒。 功效 祛风,定惊,散结,解毒。 主治 中风瘫痪,历节风痛,风痰惊痫,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焙研,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麝香,定惊。 ❷ 配乳香、没药,治瘫痪走痛。 方选和验方 ❶ 守宫膏(《奇效良方》)治久年惊痫:守宫1个去四足,连血研烂,入珍珠、麝香、龙脑香各少许,研细,以薄荷汤调服。先须用夺命散,下去痰涎,或吐,后用此药。 ❷ 《仁斋直指方》:“治心虚惊痫;褐色壁虎1枚,连血研烂,入朱砂、麝香各少许,薄荷汤调服,并继服二陈汤。” 共为末,每服9g,水煎服。 ❹ 壁虎丸(《圣济总录》)治历节风痛,不可忍:壁虎3枚生研,蛴螬3枚,(纸包煨研),地龙5条(生研),草乌头3枚(生研),木香15g,乳香末8g,麝香3g,龙脑1.5g。 共研成膏,合研入酒糊,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乳香酒服30丸。 服后未汗出,再服,以汗出为效。亦可加白附子30g,以蜜作丸。 各研为末,米醋煮糊为丸,黍米大,脂麻汤下10丸,日2服。 单方应用 ❶ 《青囊杂纂》:“治瘰疬初起;壁虎1枚焙研,每日服0.15g,酒服。”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曰:“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春秋考翼邮》云:守宫食虿,土胜水也。点臂之说,《淮南万毕术》,《张华博物志》、《彭乘墨客挥犀》皆有其法,大抵不真。恐别有术,今不传矣。又云:守宫旧附见于石龙下,云不入药用,近时方术多用之。 杨仁斋言惊痫皆心血不足,其血与心血相类,故治惊痫,取其血以补心。其说近似而实不然。 盖守宫食蝎虿,蝎虿乃治风要药,故守宫所治风痉惊痫诸病,亦犹蜈、蝎之性能透经络也且入血分,故又治血病疮疡。守宫祛风,石龙利水,功自有别,不可不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