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堂
取《拾遗记》“何休学海”之意,命名。 清代深有影响的书院,提倡实学。地址在广州。清道光四年(1824)两广总督阮元创建,亲主院事。 咸丰七年(1857),英法侵略军占领广州,学海堂被毁。 同治元年(1862)修复,此后办学不辍。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阮太傅祠,祀阮元。 书院停废。阮元主院时,依“诂经精舍”学规,订有《学海堂章程》。不设山长,选举学长8人,共理课事。学习内容有:《十三经》、《史记》、《汉书》、《文选》、《杜诗》、《韩昌黎集》、《朱子大全》等。视生员兴趣选取一门,可择师而从,以养其所长。不课制艺,专课经史,以考据训诂之法治经史。 提倡“事必求其根底,言必求其依据”和“无证不信”之学风。(《学海堂课艺八集序》)书院设有刻书局,刊有《揅经室集》、《皇清经解》、《学海堂集》、《广博物志》、《皇朝通典》等,共1200余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