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芜城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芜城赋 芜城赋赋篇名。南朝宋鲍照作。是作者登广陵(今江苏扬州)故城感怀之作。其时广陵因北魏南侵和竟陵王刘诞叛乱,曾两次遭受严重破坏。篇中极力渲染广陵昔日繁华景象及当前衰飒气象,突出表现今夕兴亡之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分裂、地方叛乱对社会造成的严重损害。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奇警有力,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是六朝骈体抒情小赋名作。 ☚ 三都赋 别赋 ☛ 芜城赋沵迆平原〔2〕,南驰苍梧涨海〔3〕,北走紫塞雁门〔4〕,柂以漕渠〔5〕,轴以昆岗〔6〕。重关复江之隩〔7〕,四会五达之庄〔8〕。当昔全盛之时〔9〕,车挂轊〔10〕,人驾肩〔11〕,廛闬扑地〔12〕,歌吹沸天〔13〕,孳货盐田〔14〕,铲利铜山〔15〕,才力雄富,士马精妍〔16〕。故能侈秦法,佚周令〔17〕,划崇墉〔18〕,刳浚洫〔19〕,图修世以休命〔20〕。是以板筑雉堞之殷〔21〕,井幹烽橹之勤〔22〕,格高五岳,袤广三坟〔23〕,崪若断岸,矗似长云〔24〕。制磁石以御冲〔25〕,糊赬壤以飞文〔26〕,观基扃之固护〔27〕,将万祀而一君〔28〕。出入三代〔29〕,五百馀载,竟瓜剖而豆分〔30〕。 泽葵依井,荒葛罥涂〔31〕。坛罗虺蜮,阶斗麇鼯〔32〕。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33〕。饥鹰砺吻,寒鸱吓雏〔34〕。伏藏虎〔35〕,乳血餐肤〔36〕。崩榛塞路,峥嵘古馗〔37〕。白杨早落,塞草前衰〔38〕。棱棱霜气〔39〕,蔌蔌风威〔40〕,孤蓬自振〔41〕,惊砂坐飞〔42〕。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43〕。通池既已夷〔44〕,峻隅又已颓〔45〕。直视千里外〔46〕,惟见起黄埃〔47〕。凝思寂听,心伤已摧〔48〕? 若夫藻扃黼帐〔49〕,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50〕,弋林钓渚之馆〔51〕,吴蔡齐秦之声〔52〕,鱼龙爵马之玩〔53〕,皆熏歇烬灭〔54〕,光沉响绝〔55〕。东都妙姬〔56〕,南国丽人,蕙心纨质〔57〕,玉貌绛唇〔58〕,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59〕。岂忆同舆之愉乐〔60〕,离宫之苦辛哉〔61〕 ?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62〕。抽琴命操〔63〕,为芜城之歌。歌曰:“边风急兮城上寒〔64〕,井径灭兮丘陇残〔65〕。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66〕。” 〔1〕本篇是六朝抒情赋中的杰作。芜城即广陵,故城在今江苏扬州市。史载,宋孝武帝大明三(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孝武帝派兵讨平,尽杀城内壮男三千余人,掳走妇女,广陵被毁。时鲍照客居江北,见一座名城遭此破坏,不禁触景生情,于是作此赋。选文据《文选》卷十一,中华本。 〔2〕沵迆(mi—yi):相连渐平的样子。平原:指广陵一带的平原。 〔3〕南驰:和下文的“北走”都是说广陵通达地方的辽远。苍梧:汉郡名,在今广西苍梧一带。涨海:南海的别称。 〔4〕紫塞:指长城。崔豹《古今注》说:“秦筑长城,土色紫,汉塞亦然;一云雁门草皆紫色,故曰紫塞。”雁门:郡名,在今山西西北部。 〔5〕柂(tuo):同“柁”,引。漕渠:运粮的河道,即邗(han)沟,今自江苏江都县西北到淮安县三百七十里的一段运河。 〔6〕轴以昆岗:广陵以昆岗为轴心。昆岗,又名阜岗,也叫广陵岗,广陵城筑于其上。 〔7〕“重关”句:广陵城被重重复复的江河关口环绕,处于幽深隐蔽之处。隩(ao),深隐之处。 〔8〕“四会”句:广陵有四通八达的大道。会,会合。庄,大道。《尔雅》:“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9〕全盛之时:指汉初吴王刘濞(pi)在此建都之时。 〔10〕车挂轊(wei):形容车辆太多,以至互相撞击,不能前进。挂,妨碍。这里指车轴互相撞击。轊,车轴的两端。 〔11〕人驾肩:指因人多拥挤,肩膀被挤得抬起来。 〔12〕“廛闬”句:是说到处都是居民的房屋。廛(chan),市民居住区。闬(han),里门。扑地,遍地。 〔13〕“歌吹”句:歌声、箫管之声直达云天。吹,吹奏,这里指乐声。 〔14〕“孳货”句:盐田可以盛产财富。孳(zi),通“滋”,滋生,繁殖。货,财 货。 〔15〕铲:削平,这里是开山采掘的意思。铜山:有铜矿的山。 〔16〕士马:人马。精,精强。妍,美好。 〔17〕“故能”二句:是说吴王濞在广陵时国力强盛,规模制度均超越周、秦两代。侈,奢侈,这里是超越的意思。佚,同“轶”,超过。 〔18〕划:开,这里是建造的意思。崇墉:高峻的城墙。 〔19〕刳(ku):凿。浚:深。洫(xu):水沟。 〔20〕“修世”句:图谋国运长久。图,图谋。修世,永世。休,美好。 〔21〕是以:因此。板筑:古代筑墙,以两板相夹,中间填满土,然后夯结实。这里指修建城墙。雉堞(zhi die):指代城墙。雉:城墙高一丈长三丈叫一雉。堞:城上端凹凸的女墙。殷:盛。 〔22〕井幹(han):指构筑时木柱相交犹如井上的栏架。这里指代城楼。烽橹:城上备有烽火的望楼。 〔23〕“格高”二句:广陵城高与五岳相齐,地广与三坟相接。格,格局,指高度。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袤(mao)广,广阔。南北的长度叫袤,东西的长度叫广。三坟,说法不一。一说指兖州、青州、徐州。一说以为此句本于屈原《天问》的“地方九则,何以坟之。”“三坟”即三分,主九州之土而言,与上文“五岳”相配。 〔24〕“崪若”二句:是说广陵的城墙像断岸那样高峻而危险,像长云那样高耸横立。崪(zu),高峻而危险。断岸,陡削的河岸。矗(chu),耸立。 〔25〕磁石:据《三辅黄图》、《西京记》等书说,秦代的阿房宫以磁石为门。磁石吸铁,因此能防止带刀进入宫门的人。御冲:防御突然袭击。 〔26〕糊:粘。赬(cheng)壤:红色的泥土。飞文:指墙上如飞的图案画纹。 〔27〕基扃(jiong):城阙。扃,门上的关键。固护:牢固。 〔28〕将:欲,打算。祀:年。 〔29〕出入:经历。三代:指汉、魏、晋。 〔30〕瓜剖而豆分:如瓜之剖,如豆之分。形容广陵城的崩裂毁坏。 〔31〕“泽葵”二句:井边长满了绿苔,大道上长满了蔓草。泽葵,莓苔一类植物。葛,蔓草。罥(juan),结、绕。涂,道路。 〔32〕“坛罗”二句:坛堂庭阶荒颓,成了毒蛇出没、野兽格斗的场所。坛,堂。罗,罗列、广布。虺(hui),毒蛇。蜮(yu),短狐,亦名射工。麇(jun),獐。鼯(wu),鼠类动物。 〔33〕“木魅”四句:鬼怪狐鼠嗥叫于风雨之夕,出没于晨昏之时。魅(mei),鬼怪。嗥(hao),野兽吼叫。见,同“现”。趋,奔走。 〔34〕“饥鹰”二句:饥寒的鹞鹰磨嘴捕食,吓唬小鸟。砺,磨。吻,嘴。鸱(chi),鹞鹰。吓,怒声。 〔35〕𧇭(bao):即古文“暴”字,此指猛虎。𧇭,一作“䖑”(mi),白虎。 〔36〕乳血餐肤:饮血食肉。肤:肉。 〔37〕“崩榛”两句:摧折的树木阻塞着大路,古老的大道幽深阴暗。崩,倒。榛,丛生之木。峥嵘,深暗的样子。馗(kui),同“逵”,四通八达的道路。 〔38〕塞草:泛指芜城中的草。塞,或作“寒”。前衰:指草枯得早。 〔39〕棱棱:霜气劲厉的样子。 〔40〕蔌(su)蔌:劲疾的风声。 〔41〕孤蓬:蓬草。自振:自己飘转。 〔42〕坐飞:无故而飞。 〔43〕“灌莽”二句:是说芜城草木丛生,一望无际。灌莽,丛生的草木。杳,深。丛薄,草木丛杂。相依,彼此相连。 〔44〕通池:城壕。夷:平。 〔45〕峻隅:城上高峻的角楼。颓:崩坏,倒塌。 〔46〕直视:极目远望。 〔47〕黄埃:黄尘。 〔48〕“凝思”二句:聚神静听,仍然寂无所闻,令人心中非常悲伤。凝,聚。寂,静。摧,悲。 〔49〕藻扃:彩绘的门户。藻,文采。扃,指门户。黼(fu)帐:绣花的帷帐。 〔50〕璇(xuan)渊:玉池。碧树:玉树。 〔51〕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钓渚之馆:观鱼的地方。 〔52〕吴蔡齐秦之声:指各地的音乐和各地美女的弹奏、演唱。 〔53〕鱼龙爵马:古代杂技的总称。 〔54〕熏:香气。烬:火烧剩下的东西。 〔55〕光沉:光华消逝。响绝:音响断绝。 〔56〕东都:洛阳。妙姬:美女。 〔57〕蕙:蕙兰,喻聪慧。纨:丝织的细绢,喻芳洁。与下“玉貌绛唇”都用以形容佳人的姿质美好。 〔58〕绛:大红。 〔59〕委:弃。穷尘:土石尘埃。 〔60〕同舆:指后妃与皇帝同车。舆:帝后乘坐的车乘。 〔61〕离宫:本指皇帝的行宫,这里指冷宫,失宠后妃的居处。 〔62〕吞恨:抱恨、含恨。 〔63〕抽琴命操:取琴而作歌。抽,引出。命操,谱曲的意思。操,琴曲名。 〔64〕急:一作“起”。 〔65〕井径:田间小路。井,井田,指田亩。径,步道。丘陇:田间坟墓。 〔66〕“千龄”二句:千秋万代,人与万物皆同归于尽,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本篇是作者献给这座惨遭破坏的名城的一首挽歌。赋中既表现出作者苍凉失意的心境,也隐含了对统治阶级生活奢侈不能久保的讽刺,寄托着对人世沧桑的深深感怀。运用强烈对比描写是本篇的主要艺术特点,而其中铺张扬厉、极度夸张手法的运用又使对比描写的效果更加突出。因此,清人许琏说鲍照是“从盛时极力说入,总为芜字张本;如此方有势有力。”(《六朝文絜笺注》)可谓的评。 《芜城赋》沵迆①平原,南驰苍梧涨海②,北走紫塞雁门③。柂以漕渠④,轴以昆岗⑤。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当昔全盛之时,车挂𫑐,人驾肩,廛闬扑地⑥,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故能侈秦法,佚周令,划崇墉,刳浚洫,图修世以休命。是以板筑雉堞⑦之殷,井幹烽橹⑧之勤,格高五岳,袤广三坟⑨,崪若断岸,矗似长云。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壤以飞文⑩。观基扃之固护,将万祀而一君。出入三代,五百馀载,竟瓜剖而豆分。 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坛罗虺蜮⑪,阶斗麏鼯⑫。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饥鹰厉吻,寒鸱嚇雏。伏虣藏虎,乳血飧肤⑬。崩榛⑭塞路,峥嵘古馗⑮。白杨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⑯既已夷,峻隅⑰ 又以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凝思寂听,心伤已摧。若夫藻扃黼帐⑱ ,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⑲ ,弋林⑳ 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舆㉑之愉乐,离宫㉒之苦辛哉?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㉓,为芜城之歌。歌曰: 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㉔。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 芜城即广陵(今江苏扬州)。它作为淮左名都,从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在此建都以来,地方经济有了发展。在南北朝初期,成为南北交通枢纽,最为富盛。但在宋文帝末,却在十年中间先后两次遭到严重破坏。先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十二月,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追击大败南逃的宋军,在回军路上,曾在广陵地区大肆屠戮: “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春燕归巢于林木。”(《资治通鉴·宋纪八》)接着是大明三年(459),宋孝武帝刘骏的弟弟竟陵王刘诞(时任南兖州刺史)据广陵反叛,刘骏派沈庆之领兵进攻。城破后,下诏广陵城中士民无大小,悉命杀之,经沈庆之请,五尺童子以下得以保全,其余男子皆死,丁壮被杀者有三千多人。不到十年,经过这两次战乱,广陵繁华荡尽,庐舍丘墟,凄惨荒凉。大明三年,鲍照正客江北,刘诞乱平不久,他即来到广陵。时创痕犹新,血迹尚在,他目睹惨状,悲从中来,感发而为《芜城赋》。因为重点是写荒凉了的广陵,所以称为芜城。这就是这篇赋的创作背景。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广陵的地理形势,昔日的繁华以及城池的兴废。开头至“四会五达之庄”是这一段的第一层。广陵城深藏在纵横交会的江河关口之间,交通极为便利,四通八达的大道与各地相连。寥寥数语,就将这座名城的地理轮廓,简要地勾画了出来。从“当昔全盛之时”到“竟瓜剖而豆分”为这一段的第二层,描写广陵昔日的繁华以及城池的兴废。首句以“当昔全盛之时”领起,接着描绘广陵街市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景。歌乐之声,响入云霄,一派都会的繁华景象。广陵的财力雄富天下,煮海为盐,开山采铜,是它的两大经济命脉。“故能”以下写城池的兴建。由于广陵物产丰饶,人材济济,客观条件相当优越。所以,城市的建置,超过了周、秦法令制度规定的规模,城墙坚实高大,城池既阔又深。从“是以”起,具体描绘广陵城的建造情形。城池建造得非常坚固,无怪乎一些君主以为可以子孙万代,长保富贵了。谁知从刘濞筑城算起,仅仅经过汉、魏、晋三代,不过五百余年,竟然崩颓毁坏得不成样子。末三句笔力遒劲,急转直下,既收束了上文,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 第二段写广陵昔日的繁华荡尽无遗。它和第一段的第二层紧相呼应。那里主要是从广陵的城市建置和市人的生活来描画广陵的繁华,这里则从这两方面来展现它的荒芜。从“泽葵依井”到“心伤已摧”是第一层,描绘作者登城时见到的荒凉残破的景象。他先连用二十个四字句,对荒城进行细致的描绘。井边长满青苔,道路爬满葛藤,坛堂庭院也都成为怪禽异兽的场所。特别是在风雨飘潇、黄昏凌晨的时候,更可以听到鬼怪狐鼠的凄厉叫声,看到它们频繁出没。还有各种鸟兽,在这里肆其所能,争夺食物。这儿的草木,早早地就干枯零落。寒气凛冽,冷风瑟瑟,蓬草在空中飘转,沙土四处飞扬。这块禽兽的乐园实在太荒凉了。接着则用六句总写广陵城池的颓坏陈废。草木丛生,无边无际;极目千里,只有尘土漫天飞扬。这种情景,令人伤心至极!从“若夫藻扃黼帐”到“离宫之苦辛哉”是第二层,写广陵盛时的豪华生活一去不复返。以“若夫”二字领起,既紧承上文,又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华丽堂皇的殿阁,精美豪奢的装饰,供娱乐的渔猎场所,荟萃在这里的各地音乐,百戏伎艺,一切都无影无踪,永远销声匿迹了。还有后宫里来自南北各地的佳人,花容月貌,聪慧伶俐,现在都一律被葬身于九泉之下。这一段在骈偶的基础上,参差变化较大。同时,作者在夸张描写之后,用“皆”、“莫不”等字词,使所写的一切都囊括无遗,笔力饱满,淋漓尽致。 第三段,抒发作者的感慨。面对着荒芜的广陵,遥想它昔日的繁华,作者感到人世沧桑,反覆无常,人们的主观愿望难以得到满足,多数只能含恨以终。他为此创作了《芜城之歌》。歌词极写广陵的隳废残破,人的凄凉悲怆的感觉,以及华屋山丘的慨叹,与前文“将万祀而一君”呼应。用几句诗来结束全文,是赋中常见的形式,作用多是抒发感慨。本文歌词的题目又为这篇赋点题,则不多见。 这篇赋作于广陵两次战乱以后,其“废池乔木”的荒凉景象是作者亲眼所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览胜吊古之作,而主要是一篇抚迹生悲、感事伤时的现实主义作品。何焯说此赋是针对刘骏剿杀刘诞的内乱,“照盖感事而赋也”(《义门读书记》)。近代的林纾也说: “文不敢斥言世祖(刘骏)之夷戮无辜,亦不言竟陵(刘诞)之肇乱,入手言广陵形胜及其繁盛,后乃写其凋敝衰飒之形,俯仰苍茫,满目悲凉之状溢于纸上,真足以惊心动魄矣。”(《林纾评点古文辞类纂》)都指出了这一点。广陵在当时是江北重镇,它的盛衰可说是国家兴亡的缩影。痛惜它的衰落,无疑寄寓着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隐忧,这就是此赋的主旨所在。 《芜城赋》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作。此赋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赋的作意是痛惜广陵的荒凉残破,但并未直接落笔,而是先描绘一番昔日“全盛之时”的繁盛情形,为下文写荒芜蓄势,然后提笔一转,折到写当今上来。这样,一盛一衰的两种情景紧紧扣合,形成强烈的对照。清人许梿说: “从盛时极力说入,总为‘芜’字张本,如此方有势有力。”(《六朝文絜笺注》)可说是深有会心,十分精到的评论。此外,第二段极力夸张形容昔日的统治者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以“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等语一一给予全盘抹倒,昔盛今衰的对比效果也是很强烈的。 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此赋的又一特色。赋中写盛时“车挂𫑐,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衰时“白杨早落,塞草前衰”,“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等很多句子,无不都是极尽夸张形容之能事的。清人姚鼐说: “驱迈苍凉之气,惊心动魄之辞,皆赋家之绝境也。”(《古文辞类纂》)他是体会到了这一点的。文中的极意夸张,将盛衰之间的悬殊拉大到了顶点,因而使得对比效果达到了极致。所以,赋中的对比和夸张紧密结合,夸张又是为对比服务的。 借景抒情,情景交炼,也是此赋的艺术特色。不管是写广陵的繁盛还是它的衰落,作者都是以饱含着感情的笔调写的。他不仅善于将描绘景色和直接抒情相配合,而且善于在行文中选炼恰当的字词,以加强感情色彩的表达。如“观基扃之固护,将万祀而一君”,“竟瓜剖而豆分”,“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另外,作者在命题立意上也颇具匠心。文中的一切描写莫不是为了表现一个“芜”字,而它又处处切合“城”字,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十分精警洗练。正是因为鲍照这篇赋太出名了,后人竟以“芜城”作为广陵的别称。获得如此巨大成功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字数:3899 李廷先,王锡九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芜城赋 芜城赋辞赋名篇。南朝宋鲍照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芜城,指广陵(今江苏扬州)城。此赋作于宋孝武帝大明三、四年间(459—460)。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云:“此赋自注云:‘登广陵城作’。以诗证赋,可知是在大明三、四年间客江北时也。”赋文开头总写芜城的重要地理位置;重关复江、四会八达。第二段写广陵昔日全盛时期的繁荣景象:房宅云布,人声鼎沸,物产富饶,“才力雄富,士马精妍”。第三段写广陵当时的荒凉景象。杂草丛生,一片废墟,遍地都是山鬼、野鼠、饥鹰、寒鸱,“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第四段今昔直接对比,突现当日广陵城的变迁:从前的歌堂舞阁而今已烬灭消失,过去的佳人美女而今已埋魂幽石。最后以“歌曰”点明主题,抒发了千秋殆尽的无限慨叹之情。本赋的骈语俪句为其显著特点;排比铺陈,逐层渲染,语言奇警遒劲;间接与直接的两层对比,突出了芜城的描写要旨。这是六朝写景抒情赋的杰作。清姚鼐《古文辞类纂》称此赋云:“驱迈苍茫之气,惊心动魄之词,皆赋家之绝境也。” ☚ 芙蓉赋 走狗赋 ☛ 芜城赋赋篇。南朝宋鲍照作。写广陵(今江苏扬州)故城在经过竟陵王刘诞叛乱以后的荒凉景象。作者通过对广陵形胜和昔日繁华景象的竭力渲染和当前衰飒气象的夸张描绘,突出地表现了今昔兴亡之感。语言奇警有力,形象鲜明生动,是骈体抒情小赋中的名作。 芜城赋 《芜城赋》南朝·宋鲍照撰。鲍照为南朝杰出的文学家,其诗以俊逸雄浑著名,其赋作冠绝刘宋一代。“芜城”指在刘宋时期两次遭受兵祸而荒芜的广陵城。《芜城赋》写广陵这一名城今昔盛衰的景象。作者采用对照写法,把广陵城昔日的繁荣与目前的衰败夸张铺叙,在对这个城市的盛衰极变的描述中,表达出作者沉郁的伤古忧今的沧桑感慨。通篇俪句,或长或短,缓急错综,使文章气势起伏遒健。 ☚ 王蓝田性急 登大雷岸与妹书 ☛ 芜城赋 芜城赋赋篇名。南朝宋鲍照(苍山人)作。写其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故城时的感受。其时广陵曾因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南侵和孝武帝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的叛乱,受到两次重大破坏。赋中以广陵全盛时“廛闬扑地,歌吹沸天”的情况,与当日满目凄凉、“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的景况相对照,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分裂、统治阶级之间相互争夺的战争对社会造成的严重损害。但情调低沉,杂有“人生无常”的感叹。语言于工丽中见清峻,状物生动,是南朝抒情赋中的著名作品。 ☚ 杨朔散文选 劫后桃花 ☛ 《芜城赋》wu cheng fuRhapsody of Wu City→鲍照 (Bao Zha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