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孙盛 【生卒】:约306—378 【介绍】: 东晋史学家,无神论者。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曾任佐著作郎,浏阳令,长沙太守,秘书监加给事中等职。综博学术,善言名理。曾著《魏氏春秋》、《晋阳秋》等,“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又著《老聃非大圣论》、《老子疑问反讯》等,反驳当时流行的玄学观点。其著作大都佚失,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保存有部分佚文。孙盛的反玄学思想、无神论思思以及其形神观等等,对东晋南北朝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人学思想也包含不少精华。 (1)天道鬼神君子不取 孙盛认为,一个有作为的君子,应致力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不应致力于天道鬼神。他作为一个史学家,以无神论的观点评述历史上的记载,如《三国志·吴志·赵达传》载,赵达知“东南有王者气,可以避难,故脱身渡江。治九宫一算之术,究其微者。是以能应机立成,对问若神”。对此,孙盛提出反驳。他说:“夫玄览未然,遂鉴来事,虽裨灶梓慎,其犹病诸,况术于此下者乎。”这是说,预测未发生的事,并据此推究将来,即使是稗灶梓慎这样的古代善占的人都无能为力,更何况比他们更差的人呢?他认为赵达之流以为东南有王者气象,便轻举渡江,结果是魏承汉绪,受命中畿。赵达不能“预覩兆萌”,只能流窜吴越。在孙盛看来,《易》只是要说明事物的变化,并非被用以预睹未然,逆鉴来事。因此,即使“妄设神奇,不幸之中”,亦为“仲尼所弃”。君子要“志其大者”,研究事物变化之理,对于天道鬼神,则“无所取诸”。孙盛主张天道鬼神君子不取,是无神论思想的体现。 (2)形既粉散,知亦如之 孙盛的无神论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针对东晋罗含的有神论思想而发的。东晋学者罗含曾著《更生论》,认为天地万物都要变化更生,环转无穷,人亦如此。“神之与质,自然之偶也。偶有离合,死生之变也。”虽然神与质有离合,但“散虽混淆,聚不可乱”,“神质冥期,符契自合”。这样,原来的神和质又重新合在一起,“今我故老我”。孙盛对罗含这种荒谬理论进行了批驳,指出,“今万物化为异形者,不可胜数”,这就说明万物的变化并不是“各自其本”,“不失其归”。作为人的形质和精神的变化也是如此。“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归,非复昔日”。即人死之后,神不会独立存在,它将和形体的腐朽一样亦将“粉散”,化为异物。罗含与孙盛似乎都认为“神”也是一种能聚能散的材料构成的,这没有超出精气说的范围,但罗含以万物更生不失其归论证神不灭,孙盛以“各失其归,非复昔日”批驳神不灭,其结论是截然不同的。 (3)天地陶铸,善恶兼育 孙盛关于人性善恶的命题。孙盛认为,天地造就万物,既有善也有恶,是“善恶兼育”。善与恶“各禀自然”,善有善之理,恶有恶之理。善恶之间不存在什么联系。并不是说恶要借助于善才能为恶,或善要借助于恶才能为善。“袅鸩纵毒,不假学于鸾凤;豺虎肆害,不借术于麒麟。”袅鸩,指一种传说中的毒鸟,其羽毛放在酒中能毒杀人。这是说,毒鸟与虎狼,纵毒肆害,皆天资如此,不须求助外物。孙盛以此反驳《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和“田常窍仁义以取齐国”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大盗并非因有圣人才存在,而田常取齐国也并不是因为有仁义。凶顽之徒并不必然要假借仁义来做恶。“若乃冒顿杀父,郑伯盗郐,岂复先假孝道,获其终害乎?”冒顿与郑伯父窃国也是如此,他们本身是恶的,而不是假借善事去做恶。这说明善恶是人性中固有的,“皆天质自然,不须外物者也。”孙盛“天地陶铸,善恶并育”的观点说明了一方面世上善恶都有存在,另一方面善恶又是“理不相关”,这才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去提倡扬善去恶。由此孙盛认为善恶问题非如老子所言,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所能解决。 (4)论老不及圣 魏晋玄学所推崇的古代哲人是老子、庄子。王弼虽有“圣人体无”之论,但那已经是把孔子老聃化了。孙盛站在维护儒家正统的立场,反对崇尚老、庄。认为老子并不是什么大圣,最多只能是中贤第三之人。老子“去圣有间,故冥体之道,未尽自然,运用自不得玄同”。“去圣有间”是说与圣人还有距离,也就是还没有达到圣人境界。孙盛认为,老子“行止则猖狂其迹,著书则矫诳其言”,与尧孔之学无法相比。尧孔之学随时立教,其词中和,其训循理,所以能“道通百代”。老子之言,一其所尚,只是一些“偏抗之辞”,所以“不得不滞于适变”。在孙盛看来,儒家圣人之道已经无所不包,根本没有什么过错和遗失需要老、庄之言去纠正和补充。像老子所讲的“虚静”、“谦冲”之理,都已“笼罩乎圣教之内”。所以老子之作即使有与圣教相同之处,也只是“代大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