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姜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姜黄 【概况】: 异名 宝鼎香(《纲目》),黄姜(《生草药性备要》),毛姜黄(广西)。 基源 为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和郁金的根茎。 原植物 姜黄Curcuma longa L.(C.domestica Valeton)、郁金C.aromatica Salisb.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须根粗壮,末端膨大成纺锤状的块根。根茎肥厚,多汁,主根茎卵形或陀罗状,侧生根茎指状,断面澄黄色。 有叶片4~7,二列,叶柄与叶片等长或较短;叶片窄椭圆形,长20~50cm,宽5~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上面黄绿色,下面浅绿色,无毛。圆锥状穗状花序于叶鞘中央抽出,长12~20cm,缨部苞片粉红色或淡红紫色,腋内无花,中下部苞片卵形,先端圆或钝尖,嫩绿色,腋内有花数朵,有小苞片数枚,透明白色;花萼具3齿;花冠管漏斗状,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上方一片较大,先端卷曲略为兜状,两侧裂片长椭圆形;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黄色;唇瓣近圆形,外折,先端不明显的3浅裂;能育雄蕊1枚,花丝有明显的纵肋,基部宽,与侧生退化雄蕊连生,花药基部有距;花柱基部具2棒状体,柱头稍膨大,略呈唇形。 花期8~11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彩图9) 生境与分布 多种植于向阳,土壤肥厚质松的田园中。 偶有半野生的。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 余项参见“郁金”条。。 【生药】: 栽培 适于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 宜在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种植。用根茎繁殖。于4月上、中旬栽种。按株行距各33cm开穴,深10cm左右,穴内须施内基肥后方可下种姜,每穴放姜种1块,芽嘴朝上,每亩用各200~300kg。 栽后覆土平穴,稍加压紧。栽种姜黄,通常与玉米间作,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当苗高10cm时用稀人畜粪水追肥1次,7~8月再分别用人畜粪、饼肥或草木灰追肥2次。生长期中因根茎横向生长,入土不深,中耕宜浅。 早季注意浇水。病害黑斑病,喷1∶1∶100波尔多液;线虫病,选择无病地块栽种,或在栽种前10~15天,开挖17~23cm深的沟,每亩施入80%二溴氯丙烷乳油2~3kg,加水50~150倍后灌入沟内,立即盖土。虫害玉米螟,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喷杀;蓑蛾,幼虫期喷杀杆菌1000倍液。 采集 秋、冬季采挖根茎,洗净,煮或蒸至透心,干燥,撞去外皮,再晒干。 浙江地区将郁金根茎在鲜时切片晒干,名“片姜黄”。姜黄主产于四川犍为、乐山、井研、双流、新津、崇庆,福建武平、龙岩,广东佛山,江西铅山;此外广西、湖北、陕西、台湾、云南等地也产。片姜黄产于浙江瑞安。 鉴别 性状 ❶ 姜黄 根茎圆柱形、卵圆形或纺锤形,形似姜而分叉少,长2.5~5.5cm,直径1~2cm;表面深黄棕色,常带黄色粉末,多皱缩,具有明显的环状节及须根残痕。质坚实而重,难折断,断面棕黄色或黄色,角质状或蜡样光泽,近外围有一黄色环纹,中部常有黄色筋脉小点。微有香气,味苦辛。 以圆柱形、外皮有皱纹、断面棕黄色、质坚实者为佳。 质坚实,粉质,有筋脉。气香,味苦而辛凉。以片大、色黄白、质坚实、起粉者为佳。 显微 姜黄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4~10余细胞,发生于皮层部分,外侧有时可见表皮及皮层薄壁细胞,皮层散布少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细胞多皱缩。 中柱有外韧型维管束散在,少数维管束中伴有微木化的纤维。薄壁细胞充满黄色糊化淀粉粒团块;薄壁组织内有油细胞散在,含深黄色油状物。 粉末:姜黄色。 ❶ 含糊化淀粉粒薄壁细胞黄色,类圆形、多角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表面不平坦,遇水合氯醛液(不加热)细胞逐渐膨大,直径96~148μm,壁清晰可见,糊化淀粉粒渐溶化。 ❹ 草酸钙方晶,直径约5μm,长至10μm。 此外,木栓细胞常多层重叠。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271页.图129) 理化 ❶ 取样品粉末1g,置具塞试管中加甲醇3ml,振摇后放置1小时,取上清液10~15μl点于硅胶G板上,以姜黄素、莪术醇、姜黄酮、芳姜黄烯为对照,以苯-氯仿-乙醇(49∶49∶2)为展开剂,展距17cm,用10%磷钼酸乙醇液喷雾显色,姜黄素棕红色,其他对照品均为灰蓝色。(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121页.图99)❷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无水乙醇提取,提取液点于高效硅胶板上,以姜黄素为对照,以氯仿-甲醇-甲酸(96∶4∶0.7)为展开剂,展开后,置可见光下检视,姜黄素呈黄色斑点,置紫外灯下检视,姜黄素呈亮黄色荧光。(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57页.图180-1B)❸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用甲醇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或石油醚-乙酸乙酯(9∶1)或石油醚-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后,用0.1%茴香醛醋酸液显色。 (图见同上.258页.图180-2) 加工炮制 姜黄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片姜黄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须根,刷洗泥屑,晾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精油4.2~14.0%,脂肪油4.4~12.7%和水分10~12%[1]。挥发油中主要含姜黄酮(Turmerone)(24.07%),芳姜酮(Ar-turmerone)(18.38%),姜黄烯(Curcumene)(12.17%),吉马酮(11.58%),姜烯(Zingiberene)(8.14%),另含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Limonene)、桉叶素(Cineole)、松油烯(Terpinene)、芳樟醇(Linalool)、丁香烯、丁香酚、莪术醇、莪术酮、莪术二酮[2];姜黄素(Curcumin)也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此外尚含脱甲氧基姜黄素、双脱甲氧基姜黄素[3]、对羟基桂皮酰基甲烷(p-Hydroxycinnamoyl methane)、p,p′-二羟基二桂皮酰基甲烷(p,p′-Dihydroxycinnamoylmethane)[3]、去氢姜黄酮、d-β-水芹烯(d-β-Phellandrene)、d-香桧烯(d-Sabinene)[4]、姜油烯(Zingerene)、龙脑(Borneol)和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淀粉、草酸盐[5]。 参考文献 [1]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1;6(5)∶209 [2] 药学学报 1982;17(6)∶441 [3] 中草药 198314(2)∶11 [4]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546 [5]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735 【药理】: ❶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体外试验,姜黄素1×10-4mol/L对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大鼠ig姜黄素20~80mg/kg×5d,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40mg/kg以上时,作用均明显,但作用不随剂量增大而增强[1]。大鼠ig姜黄素每日60或80mg/kg,连续5d,在低切变速率(37.5 S-1)时对全血和血浆粘度均有明显降低作用,但高切变速率(150.0S-1)时作用不明显,40mg/kg,低切变速率时对血浆粘度也有降低作用[1]。 高脂血症大鼠ig醇提物或姜黄素100mg/kg×6wk,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高脂血症大鼠ig姜黄素100mg/kg,连续1wk,能使纤溶活性显著增强[2]。姜黄素对ADP、胶原、肾上腺素引起的猴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2×10-4mol/L、4×10-4mol/L及1×10-3mol/L[3]。 姜黄素及其类似物P,P′-二羟基二桂皮酰基甲烷等能延长雄性小鼠血浆复钙时间[4]。 大鼠及小鼠ig姜黄素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跖肿胀的ED50分别为48.0,100.2mg/kg;姜黄素160mg/kg ig,对大鼠巴豆油囊炎症及棉球肉芽增生均有抑制作用;40mg/kgig,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6]。 姜黄素的抑菌浓度为0.5~5.0mg/ml,挥发油为5~100μg/ml;醇提物(50mg/ml)和挥发油(100μg/ml)有杀菌作用,而姜黄素对葡萄球菌只显抑制作用[7]。姜黄素及姜黄素钠1∶100万稀释时对化脓性微球菌Micrococcus pyogenes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挥发油及挥发油各组分在较大浓度时也有类似作用,全挥发油比各组分作用强[8]。在有可见光的照射时,姜黄素在很低浓度下即可对鼠伤寒杆菌(TA100)及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在姜黄素1.35×10-5~6.8×10-7mol/L浓度,对鼠伤寒杆菌克隆形成能力,呈浓度依赖性关系.此光毒作用的发现,使姜黄素可能作为一种光敏药物应用于牛皮癣、癌症、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的光疗[9]。 其中水浸剂作用最广泛[10,11]。挥发油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对黑色鞠菌的抑制作用最强[12]1∶1000稀释后仍对大多数试验真菌有足够的抑制作用[13],试管内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许兰氏毛癣菌、新生隐球菌、申克氏孢子菌、裴氏著色真菌、白色念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08,0.1,0.1,0.2,0.2,0.5,0.5,0.5,1.0,2.0%[14]。 较大剂量(2.0g/kg)时可虚脱致死。预先注射麦角流浸膏可使降压反转为升压作用。 醚提物降血压作用甚微[15]。小鼠ig姜黄素10mg/kg,能使心肌对86铷的摄取量增加18%,说明有显著增加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16]。 ❻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对以三硝基甲苯WR1339预处理过的大鼠每6h ig 1次50%乙醇提取物3.0g/kg,48h后能显著降低血浆中已升高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VLDL-、LDL-、HDL胆固醇水平,提高HDL-胆固醇与总胆固醇的比值[17]。 对高脂血症大鼠每日ig姜黄醇提物或姜黄素100mg/kg,挥发油68mg/kg,连续6wk,均能降低血浆总胆固醇、LDL和甘油三酯,分别比对照组降低50~68%、58~74%和64~82%,其中姜黄素使血浆甘油三酯降至正常水平之下;同时使主动脉总胆固醇降低40~60%,姜黄素和醇提物使主动脉中甘油三酯降低50%以上,显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姜黄素作用最强[2]。姜黄色素80mg/kg;连续给药40d,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主动脉和肝脏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升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8]。 1mg/ml的姜黄素能降低四氯化碳诱导的GOT和GPT的升高(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53%和20%),还能降低由D半乳糖胺引起的GPT增高(降至对照组的44%);0.1mg/ml时作用减弱;姜黄50%乙醇提取物在四氯化碳引起肝损伤的小鼠及四氯化碳中毒的大鼠培养肝细胞上进行试验,均显示强大的抗肝毒活性[19]。姜黄素钠24mg/kg iv,可使麻醉犬胆汁分泌增加[20]。 麻醉犬iv姜黄素钠5~25mg/kg,能使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固体浓度下降而胆盐、胆固醇、胆红素分泌总量却有增加,脂肪酸含量不变[21]。 姜黄素5.15×10-3浓度,可抑制大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23]。用角叉菜胶引起足炎的小鼠,姜黄素1.36×10-4~5.44×10-3mol/L浓度,可抑制其肝脏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24]。 但ig(50g/kg)无效。其终止小鼠早期妊娠的作用可被黄体酮对抗;还可明显抑制假孕小鼠创伤性子宫蜕膜瘤的生长。故推测煎剂引起早期流产作用的机理可能为其具有抗孕激素活性和宫缩作用。 未成熟雌性小鼠ip或sc煎剂10g/kg,对子宫重量无影响,提示煎剂无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26]。未成熟雄性大鼠每天ig0.1ml醇提物,共10d,能显著减少睾丸重量和睾丸酮浓度[27]。煎剂及酸水浸剂对小鼠和豚鼠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家兔子宫瘘引起周期性收缩,1次给药可持续5~7h[28]。 姜黄素对淋巴细胞和小鼠Dalton′s淋巴瘤细胞也有细胞毒作用,有效浓度为4μg/ml[29]。 ⑾其它作用 姜黄素(ig给药)对大鼠的致胃溃疡指数为保太松的1/3,并呈剂量依赖性[6]。 姜黄素对前列腺素合成有抑制作用[30]。姜黄根中的一种多糖(Ukonan D)5mg/kg ip有促进小鼠对碳粒的廓清作用[31]。 ⑿药代动力学研究 姜黄素iv或加至离体肝脏的灌注液中时,迅速以数百倍的浓度梯度转运至胆汁,大部分被代谢。 在离体肝细胞或肝脏微粒体悬浮液中有90%的姜黄素在30min内代谢[32]。 毒性 姜黄素给小鼠ig的LD50>2g/kg[6]。姜黄色素(含姜黄素20%)给小鼠ig 6g/kg未测出半数致死量[18]。 大鼠ig姜黄素5g/kg无明显毒性[31]。 参考文献 [1]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0;10(4)∶364 [2] 新医药学杂志 1978;(9)∶59 [3] Arzueimforsch 1986;36(4)∶715 [4] Chem Pharm Bull 1985;33∶1499 [5] 国外医学参考资料 药学分册 1975;(1)∶71 [6] J Pharm Pharmacol 1973;25∶447 [7] Plant Med 1974;26(1)∶9 [8] CA 1957;51∶7507c [9] J Pharm Sci 1987;76(5)∶371 [10]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11]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9;7(1)∶11 [12] 生药学杂志(日)1971;25∶11 [13] Indian J Pharm 1976;38(2)∶53 [14] 贵阳医学院学报 1988;13(2)∶157 [15] 上海中医杂志 1956;(1)∶36 [16] 重庆医学院学报 1979;(1)∶86 [17] Indian J Physiol Pharmacol 1988;32(4)∶299 [18] 中成药研究 1987;(5)∶44 [19] Plant Med 1983;49(3)∶185 [20] CA 1957;51∶12435f [21] CA 1957;51∶16946f [22] 中草药 1991;22(6)∶264 [23] Biochem Pharmacol 1976;25∶1811 [24] Biochem Pharmacol 1972;21∶1210 [25] Plant Med 1974;26(3)∶225 [26] 药学通报 1980;15(10)∶472 [27] IRCS Med Sci 1984;12∶500 [28] 中华医学杂志 1955;(5)∶440 [29] CA 1986;104:61654d [30] Plant Med 1986;52(3):184 [31] Chem Pharm Bull 1992;40(1):185 [32] Acta Pharmacol Toxicol 1978;43(2):86。【药性】: 性味 辛、苦,温。 ❶ 《唐本草》:“辛、苦,大寒。” 归经 入脾、肝经。 ❶ 《纲目》:“入心,脾。” 功效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主治 心腹痞满胀痛,臂痛,癥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打损伤,痈肿。 ❶ 《唐本草》:“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血虚而无气滞血瘀者忌服。 《本草经疏》:“凡病因血虚臂痛,血虚腹痛,而非瘀血凝滞,气壅上逆作胀者,切勿误用。误则愈伤血分,令病转剧。”。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柴胡、白芍、香附等,治血瘀气滞所致的胸胁刺痛。 ❷ 配当归、乌药、木香等,治寒凝气滞血瘀、心腹疼痛难忍。 ❹ 配桃仁、苏木、乳香等,治跌打损伤。 ❺ 配僵蚕、蝉衣、大黄,治疗风疹搔痒。 ❻ 配羌活、防风、当归等,治疗风湿肩臂疼痛,以寒凝血滞经络不通为宜。 ❿ 配羌活,治疗周痹及手足冷痹,脚腿沉重,或身体烦疼,背项拘急等证。 方选和验方 ❶ 姜黄散(《圣济总录》)治心痛不可忍:姜黄(微炒)、当归(切,焙)各30g,木香、乌药(微炒)各15g。上4味,捣罗为散,每服4g,煎茱萸醋汤调下。 上药为细末,每服6g,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❹ 姜黄散(《圣济总录》)治室女月水滞涩,调顺营气:姜黄、丁香、当归(切,焙)、芍药各15g。上4味,捣细罗为散,每服2g,温酒调下。经脉欲来,先服此药,不拘时候。 水煎服。 ❻ 姜黄散(《圣惠方》)治妊娠胎漏,下血不止,腹痛:姜黄30g,当归30g(锉,微炒),熟干地黄30g,艾叶30g(微炒),鹿角胶30g(捣碎,炒令黄燥)。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g以水200ml,入生姜0.15g,枣3枚,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上为末,每服9g,以水及童子小便各200ml,入药煎至300ml,分作3服,通口服,约入行五七里,再进1服。 水、酒童便煎服。 ❾ 姜黄散(《百一选方》)治牙痛不可忍:姜黄、细辛、白芷等份。 上为细末,并擦二三次,盐汤漱。 ” ⑿《全国名老中医验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当归30g,白芍15g,桂枝15g,细辛5g,通草20g,甘草15g,鸡血藤25g,牛膝25g,姜黄15g。水煎服。” ⒀姜黄合剂(浙江医学 1983;(1))用于胆系造影检查:合剂由姜黄15g,柴胡6g,槟榔10g组成。 口服后30分钟摄片,有90%以上病例胆囊收缩达到高峰,胆管显影率及胆囊收缩功能显然较脂肪餐组为高。其胆管显影率高,既可作为胆管病变的辅助诊断,又可达到治疗效果,可代替脂肪餐推广使用。 ⒁姜黄九物汤(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6))治疗输精管结扎绝育术后的并发症:姜黄片、大青叶、白花蛇舌草各30g,当归、银花各20g,鸡血藤、生菊花各15g,蚤休、元胡各10g。 且随证加味。 ⒂金黄膏(新中医 1989;(9))治疗乳痈、丹毒、疖、甲沟炎、子痈、浅静脉炎、结节性血管炎、软组织损伤: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k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kg,天花粉5kg组成。共研细末,用白蜜调成糊状备用。 ⒃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1;(12):“治疗慢性胆囊炎:乌梅5g,片姜黄9g,茵陈15g,焦山栀15g,制川军9g,鸡内金9g,佛手9g,枳实9g,滑石30g,甘草30g。一般服用1~2周后,炎症即可控制,对肝胆泥沙样结石的患者,疗效较满意。” ⒄僵蚕二黄散(中医杂志 1989;(8))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引起的各种顽固性失眠,以中医辨证痰气交阻,气郁化火为主证:僵蚕10g,姜黄6g,天竺黄3g,蝉衣6g,远志10g,合欢皮15g。水煎服。 ⒅《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炎、胆道炎、腹部胀闷、疼痛、呕吐、黄疸:姜黄4.5g,黄连1.8g,肉桂0.9g,延胡索3.6g,广郁金4.5g,绵茵陈4.5g。水煎服。 ” ⒆《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治陈旧性跌打肿痛:姜黄、鸡矢藤全草、栀子、乳香、麻黄、没药各适量。捣烂外敷。 ” ⒇《现代名医百病良方》:“治疗肝癌。姜黄、枳壳、桂心、当归、红藤、厚朴、蜈蚣、郁金、柴胡、丹参各30g,制南星、半夏、大黄各18g,白芍60g,炙甘草12g。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12~15g,每日3次,以白参、生姜各6g,白术、茯苓、桃仁各9g,大枣9枚煎水送服。”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诸疮癣初生时痛痒:姜黄敷之。” 食疗 《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治黄疸型肝炎:姜黄适量,同糯米煮粥食,1~2次即可退黄。”。【医药家论述】: ❶ 陈藏器《本草拾遗》:“姜黄,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 ” 总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其能事也。《日华子》谓其能治癥瘕血块,又通月经及扑损瘀血,苏颂谓其祛邪辟恶,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何莫非下气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欤。 察其气味治疗,乃介手京三棱、郁金之药也。” 《唐本草》谓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盖辛能散,温能通,故可破结辟恶,消瘀下气,是物功用,即在此数者之中。然又谓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则正以入血泄散,故痈疡之坚肿可消,疡科普通敷药之如意金黄散用之,即是此意。 固非疏风清热之作用,而乃竟以为除风热,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误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