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提倡的处世态度。 《孟子·尽心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孙奭疏曰:“天下有治道之时,则当以道从身,以施其功实也。以其身显而道彰也。 天下无治道之时,则当以身从道而卷藏守伏也。 以其道藏而身伏也。未闻以此无道之时,以道从人而饕富贵也。”朱熹注曰:“殉,如殉葬之殉,以死随物之名也。身出则道在必行,道屈则身在必退,以死相从而不离也。”儒家认为,君子处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尽心上》)。 孟子倡导,天下政治清明(有道),君子得志,则应使道得到实行;天下政治黑暗,君子虽不得志,但要守道,不惜为道而死,而绝不应该屈道去迁就王侯。“以道殉身”、“以身殉道”的儒家处世哲学,对后世的道学、理学“存心去欲”、“存天理,灭人欲”等伦理道德观的形成有显著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