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黄附子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黄附子汤 【方源】: 《金匮》卷上。 【异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组成】: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用】:《中医方剂学》: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❶ 《金匮》: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❷ 《张氏医通》: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❸ 《金匮要略今释》引《类聚方广义》: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方论选录】:❶ 《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理。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临证举例】:❶ 腹痛 《古方便览》: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慄,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 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❷ 肋间神经痛 《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2卷,3号):71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来院就诊,面色不华,贫血貌,足活动受限,行走不便。 脉洪大,舌润无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软,腹直肌挛急,便4~5日一次。给予大黄附子汤,经过良好,服药25日痊愈。 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涎,脐下3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克,大黄10克,细辛,人参各6克,2剂。 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